瑩瑩等人離去,武信便下令武衛和句容軍,整軍準備向連接黎陽倉的大伾山山脈進發,準備攔截楚國公的反軍。
武信自然不會傻得直接攻擊黎陽倉,畢竟城內還有近兩百萬反軍,雖然正源源不斷離開,卻也非武信這點軍隊所能奈何,那是以卵擊石。
瑩瑩說得沒錯,武信看似因魔門命令而妥協,其實跟無視沒什么差別。
至于事后是否攻陷黎陽倉,武信還得看情況,還真不會管魔門的態度
“主公我軍繞路攔截,如果反軍忽然涌出,或者散往各方,我軍豈不成孤軍深入,甚至是甕中之鱉了”
軍隊轉移,魏鵬攤開軍事地圖,指著各地分析道。兩百余萬反軍,確實足以把武信軍團團圍住,碾壓成渣了。
“不會如今楚國公趁著圣上遠征之際起兵,必會爭分奪秒,先行占領一方重城以備大隋反撲、鎮壓,豈會分兵分神”
武信果斷搖頭否決并解釋道,隨后直指洛陽,語氣肯定接道“楚國公的目標,必是這里東都,洛陽”
“東都洛陽”章青等人疑惑呢喃,想不通武信為何如此肯定
臉露焦急的李世民和李秀寧,憂心忡忡對視一眼。
李世民遲疑了下,出聲反駁道“武兄以愚弟看法,楚國公的路線有四”
“有四世民說來聽聽”武信訝異疑惑應道。
以前世所知,名聞青史的頂級謀士兼著名起義軍領袖李密。曾向楚國公楊玄感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北據幽州,以斷煬帝后路;中策是西入長安,以控制潼關;下策是攻擊附近的洛陽。
楚國公采納的恰恰是下策。進圍洛陽。久戰不克,大隋援軍到來,反軍腹背受敵,被迫西撤。八月初,楊玄感死于非命。
如今,李世民竟然說有四
“第一。率軍北上,占據幽州實為古幽州,楊廣剛取消州郡縣制,眾人慣性稱呼,可得幽州富饒財富兵源,據北稱王。以待大勢。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邊城,斷遠征軍和圣上后路。到時天下大亂,以楚國公為尊了;
第二,南下江都,以最快速度橫掃南方,據南稱王。坐看天下風云。很大可能是南北對峙,最后勝方還是楚國公的可能性較高;
第三,西入西都長安,控制潼關,掌控文武百官,爭取隴西集團和諸多豪門士族的支持,非王而王,還能最大程度動搖大隋根基。甚至可纂位稱帝。
第四,才是進軍東都洛陽,據之以擋大隋援軍”
“呃”
包括武信在內,眾人一怔。
不同的是,武信是訝異李世民提出的南下江都,不愧是比李密還強悍的存在。
眾人是訝異李世民的驚人智慧、思維和大局觀,而武信所提的路線,恰好就是李世民所說最后一點。
“哦以世民認為,哪條路線最好楚國公會選擇哪一條呢”武信饒有興趣追問道。
“路線好壞,依次而下,第一條自然最好”
李世民毫不猶豫應道,引得眾人一陣皺眉,特別是武信方諸將,什么意思認為主公謀略不行只知下下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