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梭,風云變幻。
距離群雄討董,董賊遷都,轉眼就過去了三年。
三年中,群雄割據,風云四起,大漢天朝并未因為逼走董卓便天下太平,四海和睦,反而更為混亂。
討董群雄的五大帝皇、十八諸侯、三十六義軍、一百零八英雄豪杰等勢力,互相傾軋,互相攻伐吞并,每天都有戰事,每時每刻都有戰斗,可謂民不聊生,烽火焚天。
不過,三年亂戰,卻也大概奠定了天下格局,分出了數大勢力,不再像之前龍蛇混雜,連地方豪強也敢割據一方,更有無數賊寇站立山頭,恬不知恥地自立為王。
第一勢力,依舊是大魏帝國,雄踞天河北部,占據大漢天朝正北方。
第二勢力,卻是讓人意外的討董聯盟盟主袁龍袁紹,吞并了易侯公孫瓚,雄踞天河北部,太行神山山脈以東地區,也就是大漢天朝的東北區域。
第三勢力,則是大蜀皇朝,雄踞巴蜀區域,又南下攻伐,也就是占據了大漢天朝的西部和大半的西南部。雖然疆域最大,但地廣人稀,只能排在第三。
第四勢力,則是大吳皇朝,雄踞江南,北至天江,南和東至汪洋,西至五溪,和大蜀皇朝平分了天江南部區域。也就是占據了大漢天朝的東南部。
第五勢力,則是出自袁氏的嫡子袁術,天河以南,天江以北的大部分區域,也就是大漢天朝東部,古淮南區域。并怒而脫離袁氏,自立為帝,建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只是沒人承認,反而魏蜀吳,包括袁氏的袁紹,紛紛唾罵指責,袁術也是樂在其中,不以為意。
更重要的一點,稱帝且占據淮南的袁術,代替了襄陽二皇,成為天下五大帝皇之一。
再往下,勢力、國力、疆域等,就明顯弱了一個檔次,只能稱之為王皇或諸侯了
最強皇者,自然是占據天都的離皇武信。
雖然三年來,天下大亂,互相攻伐,卻沒人去攻打天都,反倒讓離皇部將,頗為順利地征服了天都區域,也就是群雄討董時的天河以南,天關以內的區域,包括天都的五大衛城。
如此,使得離皇大軍,得以據關死守,不管關外烽火。
第二皇者,則是遷都的魔主董卓,雄踞西都,霸占西北,自娛自樂,活生生把曾經繁榮昌盛的西都,管治成“強者為尊,弱者為奴”的魔國,讓西都化為魔都。
更讓人無語的是,董卓以新帝的名義,大封天下,今天封大魏某位出名的大將為侯,明天封大吳某位出名的大將為王,后天又封大蜀某位出名的大將為皇,儼然天下之主的模樣,似乎依舊是大漢朝廷。
可惜,沒人鳥他,圣旨照接,畢竟是真正的大漢圣旨,漢主還在呢,只是沒人述職、覲見等等。
幸好董卓還沒太傻,依舊沒承認袁術的稱帝身份,主要怕引起魏吳蜀、袁紹等強大勢力及天下群雄的怒火,再來次“群雄討董”,他就沒地方跑了。
值得一提的是,魔主董卓以魔道之法治國,草菅人命,肆意妄為,惹得無數西涼豪杰怒起,義軍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