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最受漢主劉邦忌憚的大漢重臣,又跟隨多年且多次被“坑”,韓信對劉邦心思很清楚
但是,身為臣子,就算明知道前面是坑,韓信也得捏著鼻子,硬著頭皮往下跳,否則就是大逆不道,除非韓信想叛出大漢仙朝
更重要的是,韓信的多次請示,主要還是“尊重”漢主劉邦,若有萬一,希望到時漢主的懲罰能低些,并非真正的請教。
因為漢主劉邦不說完全不懂軍事,只能算一知半解,連名將標準都達不到,此時聽從劉邦指揮,那完全是對自己和大漢遠征軍的不負責任。
如此重大且浩大的戰局,韓信哪會真的指望劉邦
幸好劉邦的優點也很突出,知人善用且有自知之明,并未胡亂插手,顯然劉邦也清楚韓信的心思
“如今離皇和王龁兩路大軍,正在全速趕來,并包抄我方后路。既然不撤,如何應對最好呢”
心理活動只是瞬息,韓信也心思劇轉,揣摩起應對之策
“最佳之策自然是沖破棘原城阻攔,和聯軍會師。如此一來兩軍會師,就算無法覆滅秦軍和離軍,也能保持不敗,總體來說,勝多敗少”
“但是,秦軍明顯會死守棘原城,不惜代價阻止漢軍和聯軍會師再加上承平皇李信來援。想再離皇和王龁兩軍趕到前殺穿棘原城,可能性太低,還容易讓漢軍真正陷入四方圍剿之局,風險太大了”
“若不前方突進,那只剩北上或南下了”
“北上是大離兵仙和大離禁衛軍,大離兵仙本就韌性極強大離禁衛軍的戰力更是全場之最,也沒在離皇和王龁趕到前覆滅的把握而且西楚大軍已經撤離,北上也沒多大作用,只能十數萬里之遙,前往巨鹿會師,變數太大,風險不小”
“南下通武戰神的攻擊性最強,但防御相對較弱,又毗鄰洹水到時進可攻,退可守”
揣摩、衡量和分析,不過呼吸間的心中之事,韓信迅速自有決定,硬著頭皮遲疑向劉邦請求道
“戰局所需,兵貴神速懇求吾主出手,對付通武戰神,以便我軍盡快擊破或覆滅通武秦軍意指通武皇王賁所率秦軍”
話落,韓信深怕劉邦心思太多,連忙解釋道“主要是離皇和王龁兩路大軍即將趕到,前軍擊破幾率太”
不解釋不行,雖然知道漢主劉邦手段者極少,但是,紙包不住火,只要劉邦出手,調查之下,對號入座,不難猜測漢主劉邦就在軍中,那此次就是漢主御駕親征,意義又不同了
“可”
讓韓信意外的是,不帶他多解釋,此次漢主劉邦倒是爽快應承,并果斷出手
“鏗”
鏗鏘悅耳的寶劍出鞘聲起,劉邦拔劍出鞘,隔著數十里,劍鋒直指擎天徹地,獨戰大漢三將的兇悍通武戰神
“轟隆隆”
相對于周圍魁梧健碩的禁衛,劉邦的身軀顯得澹薄且顯瘦,容貌、身軀、氣勢等都毫不起眼,卻掀動了天地大勢
鐵血煞云遮天的血色蒼穹,風云大作,晴天霹靂,滾雷炸響繞耳
“天心裁決,人道斬龍”
一劍斬出
天地變色的血色蒼穹,一把勢若蒼生意志凝聚而成的天劍,從天而降,斬向肆虐戰場的擎天徹地的通武戰神戰相。
此劍,是蒼生意志匯聚所化,勢若天心所指、天意之劍。但是,聲勢并不浩大,天劍也不威武、浩瀚或鋒銳,反而有點無聲無息的味道,似乎只是一位散仙大修士發出的劍道神通,相對于慘烈沙場和通天戰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