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松看著手里的紅薯,突然覺得不香了。
于是拿起小刀,將自己的兩塊紅薯一分為三。
看著這一幕,周
俏和周老太下意識看向自己身邊的人。
已經連皮都吞下的姜柏和姜老頭
在品嘗過紅薯的滋味后,一家人全票贊成種植紅薯。
至于種不種的活
眾人表示不必擔心,云娘連香菇都能種出來了,還怕種不活一個紅薯
反正這些紅薯本就是山里挖來的,就算種不活也沒什么損失,就是可惜了這些紅薯。
既然要種,自然是要選地的,姜老頭在腦子里劃拉了一下,最后道“這紅薯也不多,不如就在你那塊地里拿一壟來種吧”
姜云卻搖搖頭,“我挖紅薯的時候看過了,那附近的土質是砂質土,我那塊地不合適。”
姜老頭一呆,“什么是砂質土”
姜云沉吟片刻后道“反正就是土質疏松,顆粒大,易排水的。”
那確實不太合適。
姜老頭想了想,“那讓你爹明天帶你去小坎坡那里看看。”
于是,在所剩無幾的田假里,姜云再次選地、開荒、育苗、下種,開始了她的紅薯種植實驗。
除此之外,她還要完成系統的課程,以及整理實驗記錄,將它寫得通俗易懂些。
要說這還是蘇先生給她的靈感。
當初蘇先生因為姜老頭兄弟倆打架,痛失胡子后,讓每個學生田假在家背增廣賢文。
如今那些學生背沒背會增廣賢文姜云不確定,但是村里下至三歲孩童,上至白發老者,誰都能說上那么一兩句。
諸如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家之計在于和,一生之計在于勤。”
“和得鄰里好,猶如拾片寶。”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
忤逆兒。”
而姜云也是后來才隱約領悟到蘇先生的用意。
增廣賢文所言,姜云雖不盡信,卻不得不承認其中收錄的一些格言、諺語若能以這樣的方式傳播開來,總歸是利大于弊的。
而她也是從中得了靈感,與其費力向全村人去講述,倒不如她直接整理成冊,找同窗來幫忙抄寫的同時還可以讓他們先熟悉其中的內容,之后再借著他們的手向全村人傳播,既省事,又能幫助同窗識字,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這么一想,當初默寫那么多遍增廣賢文的郁悶頓時消散了。
收假第一日,姜云帶著兩個弟弟早早來到學堂,心情大好地哼著小曲收拾課室。
惹得蘇先生頻頻側目。
等同窗們陸續來了,姜云全都熱情地打著招呼,就連沈夏至都得了她一個大大的笑臉。
嚇得沈夏至差點以為她又在憋什么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