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初時不愿意,畢竟本來姜老頭和周老太就對他不認可,若是再舉家住過去,怕是更不被二老看得上。
還是姜花和姜楊合力勸說下,他最后才同意的。
而自從姜花回來,周老太表面上對姜花和張良冷淡得很,時常無視他們,但卻對姜花的兒子稀罕得很。
加工坊就建在姜家門外的坡下村道旁,周老太每天早上一起來,就要在院門口向下張望,一瞧見加工坊里有人起來活動了,就高興地等著姜花抱著兒子上門。
若是有時姜花來晚了,她等不住了,就自己去加工坊里抱孩子。
雖然周老太每次上門都只是當著他們的面徑直抱走孩子,對他們愛答不理的,可張良和姜花卻已經覺得很好了。
尤其是姜花,她覺得這個孩子簡直是上天賜給她的福星。
若不是懷孕生子,她娘或許這輩子都不會理她了。
種植園門口的空地上,陰涼處擺著一張桌子和幾個籮筐,姜岳水坐在桌子旁嚴陣以待。
姜岳山則在一旁陪姜月玩,被她揪著頭發疼得齜牙咧嘴。
周老太她們采摘完一批鮮木耳,便到姜岳水這里稱重登記,然后送去加工坊。
加工坊分為三個部分。
南面是姜花他們居住的小院子,小院子里有一個專門存放干貨的庫房。
北面是烘干房,專門用來烘干新鮮山菌的。
中間則是兩間工房,平日里挑揀、分類、打包等都在這里進行。
仔細采摘的木耳被送到這里,按照大小和品質分揀后送入烘干房,等烘干水分后裝進大竹筐,送入庫房和之前采摘的伏耳一起,等到一起送到碼頭。
周老太領著兩個女兒和兩個兒媳婦,在加工坊處理新采收的木耳。
姜老頭則和三個兒子,跟著運輸隊去開路。
嶺口村地處群山之中,往東面村口下山是去鎮上,那邊一路全是陡峭的臺階,很是難走。
往西面沿著山間的小路走,穿過林子,途徑多個村莊便是往碼頭的方向。
西面的山勢平坦,因而沒有臺階,全是曲折的山間小道,板車根本過去不。
以往姜楊他們往返都只能將挑著干貨,繞過后山沿著小路走上近兩個時辰,才能進入平坦些的官道。
雖然官道也在山間,常有野獸和山匪出沒,但至少可以推著板車前進。
這兩個月,張良帶著新組建的運輸隊每日沿著山道往返,用砍刀將路邊的灌木一點點清理掉。
村里人得知這事后,也有不少人自發的加入。
姜楊和家里商量后,便給所有參與開路的人準備了一份干糧。
如今眼看著路就要開到官道上了,可姜家的錢糧也在日漸縮水。
晚飯后,一家人湊在一起算賬,周老太捂著錢袋子心痛不已,“這路到底還要開幾日再這么開下去,我們家人干脆都去喝西北風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