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就又是另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了。
姜楊眉飛色舞道“有個管事聽說咱們家有個干貨加工坊,便問我們賣不賣筍干,說他想收一批筍干往之江那邊送。我一想,那感情好啊,這不正是收冬筍的時候了嗎咱家有工坊,除了咱家還有誰能大批制作筍干的”
姜云幾人也趕忙問道“那你答應了嗎”
姜楊擺擺手道“那哪能隨便應下,萬一要是不成,豈不是壞了自己的名聲。”
別看他現在只是個在碼頭擺攤賣干貨的,但也算在碼頭上小有名氣了。
不僅是因為他為人活絡,和誰都能說上兩句。還因為他的干貨不僅品質好、價格公道、秤也給的足。
不然也不會有管事連貨都沒瞧見,便主動問他定大批的筍干。
不過姜楊也沒敢隨口就應下,一來他們不曾賣過筍干,不知其價,也不好胡亂開價。二來他雖與那管事打過幾回交道,卻并不熟悉對方,少不得要細細打探一番。
于是便借著買板車和碼頭上的人打探了一番,這才耽誤了回來的時間。
“那結果呢”眾人期待地看著姜楊。
“結果自然是這筆買賣可做啦”姜楊激動道,“我打聽過了,這碼頭上以往也常有附近的村民帶著自己曬的筍干去賣,一斤可賣五十到六十文不等。”
眾人一聽頓時“哇”的一聲驚呼。
姜云回憶道“去年阿公挖了十斤竹筍回來,做了三斤多的筍干,那豈不是就能賣兩百文了”
姜楊點點頭,“山里竹林多,這竹筍可比山菌多著呢。”
姜云頓覺滿天的銅錢在往下掉,一時抑制不住地咧嘴笑。
既然要做筍干,首先便是要先收鮮筍。
以往他們挖了鮮筍到鎮上去賣,一斤差不多賣一文左右。
如今雖說筍干能賣五六十文,算下來鮮筍差不多值個十五文。但這其中他們還得請人來加工坊里將鮮筍制成干筍,還需要大量的柴火,之后運貨、賣貨都需要花費。
幾人一番商議后,最后定價以三文錢收鮮筍。
若是往其他村子去收,那便視距離的遠近以一文半到兩文半的價格來收,畢竟收貨也需要花費。
如今光是運輸隊便有二十五人,姜楊也沒特意瞞著干竹筍的事,而是召集手底下的人對定價做了一番解釋,村里人自然便也知道了。
這個消息一出,村民們便連連感嘆姜楊的能干和厚道。
于是,以嶺口村為中心,附近的山村紛紛開始了挖冬筍的活動。
其中以嶺口村的村民最為忙碌,因為男丁們大批地進山挖筍,工坊收入了大量的竹筍,又請了各家的婦人前來剝殼、切筍、煮筍
若是天氣好,便放在工坊的院子里曬干,若是天氣不好,便放到烘干房里烘干。
這些都需要人力。
只是筍干不比山菌,光是烘干便要兩三日,柴火消耗得很大。無奈之下,便只能從村民們手中收柴。
姜老頭看著加工坊里繁忙的景象,也不知該高興還是該嘆氣。
他日日賣柴,卻沒想到有一日竟也要花錢買柴。
正想著,就聽周老太喊道“老頭子,有人送柴來了,你去給結一下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