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眨眨眼,看向蘇先生,“以工代賑的那個范公啊,不是先生您跟我說的故事嗎”
蘇先生
“難道是我記錯了”姜云撓撓頭,看向姜楊,“那是四叔跟我說的”
姜楊不確定道“啊是,我嗎”
“不是嗎”姜云一臉苦惱,“那我是從哪聽來的故事呢”
“先別管是哪聽來的了,先說說他是怎么以工代賑的。”韓正著急道。
以工代賑的救濟方式并不稀奇,通常是由官府發布興修水利之類的工程。
只是玉清縣縣衙如今一窮二白,上頭又不批錢給他,根本沒錢以工代賑。
這些昨日他都與姜云哭訴過,可見姜云所提的應當沒那么簡單,因此急切催促姜云細說。
于是姜云清了清嗓子,便開始講起了故事
聽到范公災年期間,大肆舉行賽事,日日在外宴飲,韓正眉頭緊皺。
可等聽到城中貿易因此繁盛一時,貿易、飲食、工技、服力者人數劇增,范公又說服寺廟和城中富戶,趁著工價低廉,大興土木
韓正和蘇先生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嘆服。
“災荒之年,朝廷以糧賑災,是為下策;
若能興修水利,以工代賑,則為中策;
范公能以激勵商貿來解災荒困境,實乃上策。”
驚嘆之余,韓正忍不住嘆息,“此舉雖為良策,卻不適合玉清縣。”
姜云不理解,但常來往碼頭的姜楊卻已經明白過來,“玉清縣雖靠近閩州碼頭,卻因虎患、匪患橫行,商貿一事并不繁榮,再怎么激勵商貿,短時間內也難以養活那么多難民。”
韓正沒想到姜楊有如此見識,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頷首道“況且,激勵商貿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蘇先生見姜云垂頭不言,不忍她受挫,開口道“雖不適合玉清縣,但確實是個好法子,激勵商貿一事不可為,或許可以嘗試勸說富戶大興土木。”
韓正頷首,“倒是可以一試。”
離開蘇先生院子,姜云一路上一言未發。
一直到干貨加工坊門外,姜楊忍不住開口安撫道“云娘,你也別難過,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只是對玉清縣的情況了解不多而已,等回頭你隨我多跑幾趟碼頭,多見些人,自然就清楚了”
話音未落,姜云眼睛锃亮地看著姜楊,“真的四叔,這可是你自己說的哦可不許反悔。”
姜楊
“合著你是在詐我”
“當然不是,我是在想事情。”姜云說著一臉興奮地拉著姜楊,徑直去了張良的院子。
二人往廊下陰涼處席地而坐,姜云眼巴巴地望著姜楊道“四叔,我們家現在存銀得有二百兩了吧”
“應該是有的。”
雖然錢都是娘收著,但所有賬都是他們算的,家里的余錢是瞞不過他們的。
姜楊忍不住扭頭看向姜云,“你不會是想拿去救濟難民吧你想都不要想,阿媽是不會同意的”
“我當然知道。”她雖然想幫難民們,但卻從未想過要舉家救濟。
家里那些錢可是全家人辛辛苦苦賺來的,是一家人安身立命的本錢。
她要做的,是錢生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