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夫人落后的時間里,紹王妃拉著娘家嫂子說悄悄話“嫂子覺得我與王爺看好的姑娘怎么樣”
魏夫人雖比紹王妃大不許多,但鬢邊銀絲參半,乍然一看與紹王妃倒像是兩代人。
魏夫人看這位脾性與世人不同的小姑子,從年輕時就是待孩子似的縱容,此時也只是含笑“王妃都這么問了,我就看得出您滿意的很。”
紹王妃眉眼明艷,喜色顯然“瞧瞧那張小臉兒,放到外頭,不說是我的兒媳,說是我的女兒也有人信不是”
又說起兒子“黎蘅那孩子雖是幼子,打小被我當成眼珠子似的養大,卻不曾被我嬌慣壞不是我王婆賣瓜自賣自夸,黎蘅他著實是個人品厚道心性純孝的好孩子,最難得是脾氣又好的不像話,將來對妻子必然極好。正因如此,我也得給他尋個好姑娘才能放心。”
“但嫂子也知道我終身之憾王爺處處都好,待我也沒說的,偏生這容貌上差一截”
魏夫人都想捂嘴“我的姑奶奶啊,您嫁了王爺都要三十年了,夫妻過得跟蜜似的,怎么還惦記這一茬呢況且王爺可是皇親,這容貌是不好說嘴的。”說紹王爺就是說當今皇室啊,您敢說我們不敢聽啊
王妃颯然而笑“這有什么說不得的,他自己都整日翻來覆去念叨呢。嫂子也見過,我去了的均兒相貌便隨了父親。”
如今說起年少而亡的長子,王妃雖然黯然但已走了出來“當日均兒日漸長成,跟他像的脫了影兒似的,王爺就捶胸頓足的懊惱。好在蘅兒隨了我,這妻室我自然不愿意馬虎。”
魏夫人無奈,人家父母都是拿定了主意容貌為先的,她這個當大舅母的哪有什么可說的。
何況想想也有道理哎以紹王府的地位,擇世子妃固然要名門世家之女,但要完全門當戶對的也沒有啊,著重挑品貌也是應當的。
紹王妃語氣飽含期待“我已經叫楊奇兒去跟著那些姑娘們了容貌我已是極滿意了,只要再看看是個心誠溫厚的孩子就好。”反正他們紹王府又不需要什么八面玲瓏社交式人物。
只要心好,只要能夠對周黎蘅好,王妃就心安。
周黎蘅的秉性,紹王時時都要拿來敲打一二,正是愛重嫡子之下的恨鐵不成鋼這樣的好心腸豈不是任人欺負
以紹王的脾氣,只要想一想兒子被人欺負就要當場爆炸。
所以夫妻倆早達成共識,世子妃得是個好人啊,否則自己兒子可能叫人家囫圇著吃了。
紹王妃和魏夫人說著閑話到了齋房,早有幾位僧道候在了那里。
且說本朝僧道并沒有林姜印象里的道不同不相為謀。當日秦可卿喪儀上,據說就有五十眾高僧、五十眾高道,對壇按七作好事。
氣氛還挺友好和諧。
可見本朝風俗,富貴人家都是僧道并重,一會兒給佛祖燒燒香,一會兒給道祖捐捐錢。重大場合就兩邊都請著,道佛同尊。
一家子里的太太奶奶們信的神靈不同很是常見,也不會因此而吵嚷起來。
比如賈府就是賈母跟著夫君榮國公更信道,尋替身出家也是入了道門。而王夫人等則是更信佛,按月往水月庵舍錢貢奉佛燈。
這大概也跟本朝太、祖爺的治國理念有關,不愿意道佛兩家哪一門獨大了去,賺去太多眾生信仰。倒是這么混搭著兩邊都可用,但兩邊都不出頭才叫他老人家更放心。
果然如他所愿,佛門道門都沒有成為大周朝的專業信仰,甚至還逐漸淪為了達官顯貴用來安心的工具,遇事還得搭伙兒一同上陣干活。
可以說如今京中的道觀佛門,已經沒有什么高僧高道的風骨了,全都是摟錢的好手,還互通有無,給道友佛友介紹豪門富戶的生意。
而紹王妃顯然對兩門都不甚信任。
任由高僧、高道們講佛法的講佛法,念道經的念道經,她只是走過去給供在案上的泰山石虔誠上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