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身體如今調理的沒有什么不妥,冬日更是著意進補,已然沒了往年一到冬天就手足冰涼的虛寒之癥。而這會子手這樣涼,加上方才進門時微有異樣的神態,倒像是被什么嚇到了似的。
黛玉看向林姜微微搖頭,林姜就了然先不問,只在旁邊看她寫詩。
一時指針到了時辰,紹王妃身邊另一位女官,將所有姑娘的詩稿都收了來。
紹王妃一一翻閱細讀了一遍,又格外把黛玉的留下細看了會兒,魏夫人接過去后,自然也是著重看了黛玉的詩。
姑嫂兩個對視一眼,俱是一笑,然后讓著年紀最長的吳老夫人看“還請老夫人這位長輩一錘定音,選個魁首出來。”
吳老夫人也戴上老花鏡,將姑娘們的詩拿過來看,不過片刻后,就看了黛玉這邊一眼,然后笑道“我心里倒是選出了魁首,只可惜我說出來,又怕人覺得我是私情私意上偏心,還是叫王妃來定吧。”
林氏跟她們家親厚,京中知道的人家原也多,吳老夫人心中取定黛玉的詩,倒不好直說了。
偏生黛玉旁邊還站著吳家姑娘,此時嬌憨可愛直接發問“祖母,圣賢書上有句話說得好呢,舉賢不避親,您老人家若是看著孫女我做的最好,直說便是,旁的姐妹們必沒有閑言的。”
給吳老夫人整的好大一個無語。
在座眾人都是哄然一笑。有跟吳姑娘好的就來拉她“你素日的學問心里還不知道如何能奪魁,老夫人說的是林姑娘。”
姑娘們不是真的金殿策論嚴格各答各的,方才凡有人落筆,都有幾個歡歡喜喜湊過去看現場熱鬧的。尤其是襄王郡主,自己又不寫,就拎著她的拂塵,甩著她道袍的大袖子,各處去提前看詩。
黛玉的詩也有幾個姑娘看了,當時就贊不絕口。
吳六姑娘鬧了個烏龍,本來就紅潤潤的蘋果臉就更紅了。但她性子直率,也沒當回事,也跟著眾人笑起來。
紹王妃又轉頭問站在她身旁,方才一并看詩的襄王郡主和林姜“兩位監場官兒以為如何”
襄王郡主甩了甩拂塵“很是,很是。”
林姜倒是跟吳老夫人一樣要避嫌,就只是笑了笑。
王妃見此,就含笑蓋章“好歹自有公論,俱我們看來,還是林姑娘的詩新巧別致,堪為魁首。”
然后取了旁邊早就備好的一方古硯作為彩頭,要贈與黛玉。
黛玉自然要上前接過王妃之賜,而紹王妃也就勢扶起她的手,就近再次端詳了一二,然后才不動聲色放開,說了句“好孩子,果然好詩好句好心胸。”
之后王妃又選了幾首詩點評了一二,俱是一眼挑出其中亮點,把在座姑娘們都說的心服口服。
過后王妃也沒有把收上來的諸詩稿,再讓姑娘們傳閱點評,只是擱在了自己手旁。
迎春很是松了口氣,覺得不用接受公開處刑,讓別人議論自己硬著頭皮編出來的詩要是一一傳開讓這些閨秀們邊看邊評議,迎春都想鉆地縫子了。
還有幾個跟她想法一致的姑娘,也都是心里大石落地。
林姜看在眼里,越發覺得周黎蘅的溫柔體貼,或許是隨了紹王妃。雖然王妃看起來性情爽利與兒子的淳厚溫和不同,但這種愿意體貼旁人,替人免了尷尬為難境地的溫柔,確實與周黎蘅的善良同出一源。
身處高位,本就容易浮云蔽目,只看高遠。而紹王妃母子,卻都是能彎腰憐憫地上柔弱花朵的人。
“回王妃,爐子都備好了。”
紹王妃又帶著眾位姑娘轉換場地,回到了后院二門內的一處園子中。只見院中設有四邊敞開的兩處亭臺相對,宛如日月之形。圍亭而建的是一片白梅林,此時已過了二月上旬,梅花基本都落了,只剩下零星數點晚梅。
與臘月里,林姜與黛玉看到的齊陽長公主院前的梅花之茂,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