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幼有序,先定下的還是迎春的婚事。
而她的婚事定的是林姜很熟悉的一家,就是周黎蘅親舅舅,現任戶部尚書魏謙魏尚書府上。
且說當年林姜和黛玉第一次上紹王府做客時,魏夫人也在場,對賈家這幾位姑娘都感官不錯。
于魏夫人本心來說,其實更喜歡探春那樣爽快能干的姑娘。但她作為魏家的主母,就總要為魏家考量,給庶子選媳婦,她就要選一個溫柔體貼,沒有什么野心的姑娘最好。
而這個生母沒了,跟著她長大的庶子,也是個厚道沉默的性情,一意跟著嫡兄們混,魏家又不準備分家,還是夫妻兩個都順和清凈過日子的最好。
探春則是定給了襄王府的庶子。
這門婚事也是襄王妃向賈母親口提起的因襄王府要分家了。
襄王妃是個厲害的女人,給自己兒子女兒要到了穩固位置后,這些年整治襄王的后宅也沒有手軟,襄王爺年輕時候還風流些,還有些看不慣王妃的鋒芒,年紀漸長卻有逐漸躺平之態,隨便王妃去發揮了。
府里就有妾室不滿鬧起來,襄王是個怕麻煩的人,更怕鬧出紹王叔家里那種庶子暗害嫡子的事兒,索性就要讓庶子們都分出去。
親王的庶子是沒什么王爵可繼承的,但忖度著跟陛下的親疏,有臉面的王府要上一兩個三品四品的奉恩將軍的虛銜還是可以的。
襄王就挑了兩個十五歲以上自己看著順眼的庶子,上書皇兄,為他們請了個虛官兒,令他們都出去單過。
一旦分出去,是絕無可能回去爭奪什么親王爵位了,自己關門小日子過起來最要緊。
襄王妃倒也不愿意庶子一出門就過得拉胯,對她和兒女的名聲也不好。聽魏夫人說起探春的秉性品格,她又尋了個機會見了一眼,就很是滿意。
不錯,一個懂管家有主意,卻又出身有限的官家小姐,非常符合她心目中的庶子兒媳形象。
短短幾個月內,寶玉與姑娘們的婚事都定了下來,尤其是迎春探春都嫁在京中,還是說出去很體面的好人家,賈母在安心歡喜之余,就越發掛心起了僅剩的惜春。
惜春原本一直是長在榮國府的。
只是當日寧國府遭了罪,按圣旨被奪爵,全家離京。榮國府當時畏懼沾惹自身,連惜春也沒有敢留下。直到過了半年此事沒了風頭,賈母才命往金陵去的家人再次把惜春接了回來。
賈珍原本就不在意這個妹妹,何況現在寧國府都沒了,更是不知如何安置這個嫡親妹妹的終身,只說一切都托付賈母了。
賈母接了信后,還對著鳳姐兒又罵了幾句賈珍不當人,之后便自己想著,該給惜春找什么樣的人家。
因賈母給惜春尋婚事,發現并不容易,就想要拜托下黛玉。
畢竟黛玉出入宮廷王府,見的人多些。且她本身作為紹王府世子妃,身份地位擺在那里,她提出的事兒無論行不行,別的府上總不敢直接就貶駁,也省了旁人借著寧國府,說惜春的長短。
誰知惜春不知從哪兒聽了賈母的主意,直接自己就來尋黛玉“林姐姐,我不想嫁人的,我是先前寧國府的姑娘,與其讓人貶低指摘出身,懷疑品性,不如一個人一輩子過得干凈。”
黛玉剛張口,惜春就又道“我知林姐姐必然想安慰我,這世上有好男兒,不挑剔我出身依舊會真心憐惜我。”
“或許有吧,可我不稀罕,林姐姐,我不是說的賭氣話,都是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