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即位后不久,便開始在長安招兵買馬擴充禁軍。當時應者云集,得禁軍十萬之眾。
昭宗“欲以武功勝天下。”禁軍建立以后,昭宗便開始了對藩鎮的斗爭。
而他卻沒有想到一件事,戰爭從來都不是僅靠人數就能得勝。
禁軍人數眾多,可缺乏訓練,都是沒上過戰場的新兵蛋子。說白了,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文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昭宗任命韋昭度為行營招討使,率兵出征,以王建為節度使,充行營諸軍都指揮使。伐西川之役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后行營招討使韋昭度將兵權給了王建,王建經過幾年的征戰,除了成都,整個西川已經基本掌握在王建的手中。
知人知面不知心,權利的誘惑很少有人能夠抵擋得住。王建得了西川后卻沒有跟隨韋昭度回長安,而是留在了西川。同時切斷了和唐王朝的聯系,成了一個獨立的王國。
而昭宗面對強大的藩鎮,禁軍與李克用決戰時是節節敗退,最終成為藩鎮傀儡。
昭宗非昏君,若不急功近利,大唐或許會是另外一種局面。
此時的洛陽城似乎在重蹈當年的覆轍,有了軍餉,禁軍應征者云集。
不過李柷不會再走他老爹的老路,即使有了禁衛軍,他也暫不會對藩鎮開戰。
忍,藩王有什么要求朝廷一般都會應準,比如李克用上書想封手下某個將領,朝廷恩準。某個藩王想給自己的老娘求封誥命夫人,朝廷恩準。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大唐帝國實際上已經分崩離析。可名義上朝廷和東漢末年一樣,還是有個擺設的作用。
藩鎮們冊封嘉獎之類的東西還是會上奏朝廷希望天子能夠恩準。只有朝廷恩準了,對于藩王們來說才算是名正言順。
比如自己想給部下晉升,朝廷不承認,天下人也不會承認。若是朝廷恩準,那么就不會有人再有意見。
這也是為什么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和孫權雖然割據一方,可是任命某個郡守之類的官員還是要上奏朝廷恩準。
李柷在擴充著朝廷的勢力,同樣藩鎮們也都在忙著壯大自己。李克用已經在自己的地盤上繼續招兵買馬,他損失了丁會和楊師厚兩員大將。雖然對朝廷不滿,可也不敢貿然開戰。
而什么事都沒有一帆風順,李柷不想開戰,他想韜光養晦。可是有人卻不同意,你不打我我來打你。
江陵、朱友文帶著神武軍殘部去了張歸厚和張歸霸兄弟兩個都大營。
神武軍雖然在伊闕縣被葛從周打的大敗虧輸,可他手里依然還有近萬兵卒。當時葛從周急著馳援京師,并未乘勝追擊。
鎮**節度使張歸厚、河陽節度使張歸霸,這兄弟二人現在歸順了朱友文。
朱友文比朱溫其他諸子有能力的多,自朱溫長子朱友裕死后,朱友文是他最器重的一個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