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這東西是不能作為主食的。因為吃多了會腹脹反酸,極為難受。
而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那就是做成煎餅。
魯地有些地方的百姓,上個世紀還一直靠紅薯煎餅為主糧。
做成煎餅的紅薯,沒有相當的耐力咬不動,卻可以養活無數百姓。
唯一的問題就是,什么事都得李柷親自動手師范。
紅薯不需要都留作種子,因為產量巨大,這一百傾土地都種植上了。
雖然說不是每畝土地都四五千斤的產量,但這一百傾土地算下來,千萬斤的產量,養活整個洛陽城不成問題。
不同于其他糧食作物,紅薯儲存是需要挖地窖,保持濕度和通風即可。這樣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避免不了有個別會腐爛。
還有就是,用輪鍘切片,曬干以后就可以和普通糧食一樣儲存了。
再就是烙煎餅,紅薯用石磨磨成漿,放在鏊子上坦成煎餅。這樣做出來的煎餅,放置一年都不會變質。吃的時候撒點水,就能恢復柔軟度,可以折疊。
“帶上來!”李柷一揮手,兩個侍衛抬上來一個輪鍘。感謝新生活,李柷還記得小時候爺爺帶他用過這種鍘,這是鑄鐵制作的手搖式切片機,李柷畫好圖紙,命軍器監制作出來的。
鍘刀需要固定在木凳子上,一名侍衛抱過一袋紅薯將紅薯放入鍘刀的槽內,另一名侍衛用手搖動鍘刀,一片片地瓜片就這樣被切割出來了。
這東西立刻引起韓鄂的極大興趣,其他群臣也都是震驚萬分。這個時代誰見過這種奇技淫巧的玩意兒,真龍天子簡直就是活魯班啊。
韓鄂大為興奮:“陛下,此物可節省一大半的人力,奇哉,妙也!”
“張文蔚,著令戶部在城北雀兒嶺建一個地窖。要大,很大!能容得下這些紅薯,兵部,派兩千禁軍駐守。此乃我大唐糧倉,萬不可有絲毫閃失!”
張文蔚和兵部侍郎均躬身領命,至于建地窖的開支,由戶部出錢。對待這事上,張文蔚又大起手筆來。
戶部撥出七十萬貫錢,專門建造地窖,還有雇傭百姓刨紅薯。
整整忙活了一個多月,共得三十多萬石紅薯,足足夠朝廷軍隊一年的口糧。這還是僅此紅薯一項,整個朝野大嘩。
凡是洛陽城百姓,幾乎是家家戶戶在家里支起一個鐵鏊子,用石磨將磨好的地瓜粉團成團子,在鏊子上烙起了煎餅。
凡是烙煎餅的農戶,朝廷免去一年賦稅。烙好的煎餅二八開,也就是說八成朝廷回來收購,剩下兩成歸個人。
一時間,整個洛陽城炊煙裊裊,家家戶戶忙著烙煎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