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崔遠、趙占國、給事中張發奎等等都紛紛表示支持朝廷出兵。
李柷明白了,這些事不應該去問文官:“孔杰、展云鵬、范瑤,你們以為應該怎樣?”
孔杰猶豫了一下:“陛下,臣以為此事應再商榷,貿然出兵乃兵家大忌。不如等朝廷一切準備就緒,再出兵不遲。”
展云鵬不得罪人:“臣不知道怎么打,陛下說打臣愿提兵出征。陛下說不出兵,臣就操練將士,磨刀霍霍以待殺敵。”
范瑤模棱兩可:“陛下,臣覺得出兵有出兵的好處,不出兵有不出兵的道理。出兵,咱們也打得起。不出兵,那也得給他們點顏色瞧瞧。”
這些人事到臨頭都把事情往外推,沒有一個站出來說出個理由來。
沒想到戶部侍郎張文蔚這個老摳站出來了,他一個管錢糧的,倒是滔滔不絕:“陛下,臣以為不可出兵。”
此言一出,朝堂上立刻一片反對聲。不出兵,難道挨打不還手么。這讓人看了,不覺得朝廷軟弱可欺么。
李柷似乎對張文蔚的諫言很感興趣:“安靜,張愛卿,說下去。”
“陛下,西川戰事未定,朝廷此時再出兵就會陷入兩面作戰的境地。雖說是咱們也耗得起,可如此一來,不免讓各路藩鎮們心生驚懼。藩鎮們就會以為朝廷要削藩,如此一來,萬一各路藩鎮一起動手,咱們不免吃虧。這正是陛下一直想避免的,還請陛下三思。”
張文蔚一席話說到李柷心坎里去了,李柷一直在避免引起所有藩鎮們的大動作。要是藩鎮知道朝廷意圖,必然會聯合造反。
就算朝廷傾其全力,將藩鎮一一消滅,受苦的是大唐百姓。這些割據勢力說到底畢竟都是大唐子民,兩敗俱傷的打法會讓整個天下陷入無底深淵。
“張愛卿此言甚是,平亂,有三策。朕選了中策,若是為了點紅薯種苗出兵,未免被人瞧得小了。都是大唐子民,他魏博軍搶了便搶了,朕不會與他們計較。他羅紹威不是要種苗么,干脆,朕再送他幾車。此事到此為止,出兵魏博的事休要再提,咱們朝廷目前最應該關注的,是西川局勢。”
李柷沒有說是哪三策,上策,杯酒釋兵權,勸各路藩王主動上書同意削藩。由朝廷駐兵各地,朝廷會給藩王們優厚的待遇。可這些藩王個個把權利看得比性命為重,這上策是別想了。
中策,就是李柷現在在做的。挨個蠶食,先把朱溫弄死了,然后正在愁找個由頭出兵。王建倒自己送上門來了,于是朝廷果斷出擊,打的王建滿地找牙。吞并了王建,反手再對付魏博軍不遲。這是蠶食戰術,一個一個的對付藩鎮們。
李柷很清楚,這些藩鎮即使知道朝廷意圖,他們也聯合不起來。這些人個個都是為了保存自己勢力,沒有一個人真心想聯合的。說不定朝廷出兵對付某一個藩鎮他們還會幸災樂禍。
下策,那就是全面宣戰。朝廷向大唐境內所有藩鎮一齊開戰,這就麻煩了。即使打勝了,也是兩敗俱傷,在殘垣斷壁上建立起來的大唐恐怕沒有幾十年是恢復不過來的。況且四周還有那么多異族虎視眈眈,下策是最不可取的。
若是此時對魏博軍用兵,萬一引起藩鎮反彈。逼著他們聯合起來對付朝廷,那就得不償失了。
“什么,朝廷送來了紅薯苗?”羅紹威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剛劫了濮州的種苗,現在朝廷居然又派人送來了紅薯苗?
“是的將軍,天子親自下的詔令。聽說魏博軍缺少種苗,陛下說都是大唐子民,于是又派人送來了十幾車。”屬下回道。
羅紹威有些凌亂了,這到底是鬧得那一樣,旁邊親信楊立言擺了擺手:“知道了,你下去吧。告訴朝廷來的使者,就說將軍多謝天子恩賜。先前將軍無狀,可實在是為了魏博百姓著想,這才出此下策搶了濮州種苗,還請陛下不要怪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