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拂衣奮筆疾書,而否認她是此次考試的始作俑者。
提出摸底考且設計考卷的人是胤禛,這會他應該在北郊院子悠閑午睡。
眼前的卷子,并不是胤禛設計的原題版本。
武拂衣上交給康熙后,特意說了不妨請其他學者擬定其他考題。
自己也要參加考試,那么公平起見應該要換題,所遞交的試卷初稿就當做是些許思路。
今天一看試卷,便知道康熙花了心思。沒有一道胤禛設計的原題,但把要考核的知識點都給把握住了。
據說五天前,梅文鼎、陳厚耀被請入宮,兩人在數理方面頗有建樹,應是用短短五天設計出這套卷子。
武拂衣認真作答,沒有產生任何怠慢或輕視的心態。
反而仔細閱讀分析每一道題目,從字里行間推測這個時代數理學者的思想認知。
一個半時辰的摸底考終是結束。
交卷離場,幾人歡喜幾人愁,等待兩天后分數出爐,也不知道皇上會不會將差生公開處刑
這次,康熙沒有傳召老四入宮,而是與臨時招來的出題者陳、梅兩人批閱七十三份試卷。
比起批閱多數考生給出不知多云回答,陳厚耀與梅文鼎更希望做一件事,他們很想見一見原始版本試卷的出題者。
無奈,皇上說遞交試題的五三山人性情孤僻,隱居避世,只能讓兩位臣子失望了。
世上叫人失望的事豈止一二件。
至少陳、梅兩人是暫時被假消息蒙蔽,說不定將來有一日還能得償所愿。
康熙編了瞎話,隱藏了摸底考是老四的提議,為了保護老四不被群起而攻之。他卻沒臣子的幸運,因為自己所產生的失望是源于真相而非善意的謊言。
翻閱眾人的答卷,越發確定老四的建議是對的,必須盡快設立理學院,正式將數理格物之術傳播來來。
七十三位考生,或是皇室宗親或是權貴子弟,全是去年年初被送了牛頓原理的那批人。
撇除老四,只有堪堪五人成績尚可,胤禟、胤禎、胤祥、胤祐以及納蘭富森。
其余六十七人,比如老三胤祉、比如佟家的慶復是勉強達標,而更多人都是滿分一百只取得三四十分的水平。
令人最失望的是太子的答卷,盡然勉勉強強才三十分。
胤礽不該只有這點分數,他年少時課業優異,也深入學習過數理之學。
康熙記得清楚,自己所著的數理論述都教過太子。
胤礽不是毫無基礎,但凡稍許上心,去年拿到牛頓原理后認真讀一讀,他就不會給出這份答案。
讀書不用功,奢華無度的享受卻是一天不停。
從內務府調取的記錄,毓慶宮的吃穿用度堪稱整個皇宮之最。
瓷器、皮草、綢緞、茶葉、首飾等等,太子及其女眷的花費遠超皇上與太后加起來的開支。
這些奢侈品絕大多數都從江南采買運來。
都說上行下效,胤礽使用這些物品據說是效仿汗阿瑪的喜好。
康熙不否認近些年偏好江南之物,但太子要學習父親,為什么不把自己喜歡數理的一面也學了去太子憑什么不學不了,老四就能學呢
說到底都是借口
太子在享受時,說在效仿皇上。當要他苦讀了,就不記得父親的殷切期盼。
這事越想叫人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