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是被要求參加摸底考的宗親勛貴子弟。
除了皇上特批獎勵雍郡王成績優異不必上課,也給其余人一次是否主動進修的選擇權。
遞折子向皇上寫明白為什么不來。
因為公務繁忙、對數理格物著實沒有任何興趣等等,各種理由只要你敢寫就行。
選擇機會僅此一次。
現在不敢向皇上講實話,課程中發生早退、遲到、不認真完成功課等錯誤,是一定會被嚴厲懲罰的。
這批學生之外,還有面向民間的招生。
五月中旬摸底考結束后,朝廷就放出消息。
對數理有偏好的讀書人,通過州縣推舉作保上京,只要能通過八月下旬的測試就能一起入學。
每個州縣的名額有限制,因為地理交通的限制也會有人來不及趕到京城,只能等以后再有機會。
九月初,學生名單最終出爐。
參加過摸底考的學生,只有兩個人沒來。老大與太子都說手上政務多,無法保證按時按點上課。其余人也許有逃課的心,但沒那個膽量直接告訴皇上。
康熙對胤禔、胤礽的申請不置一詞地批準了。
另一方面,民間的考生卻比他預想得要多。哪怕早就預測到會有人愿意來報考理學院,因為這是一條與京城權貴結交的道路,但意外地發現通過考試的人數挺多的。
俗話說得對,高手在民間。
而通過檢測的五十三位讀書人都有一個特點,在以往科舉中表現平平,八股文寫得不怎么好。
或許,這就是術業有專攻。
康熙特意安排了一場加試,由他臨場出題并且當場進行閱卷。
經過加試,高分考生全數通過,說明此前他們的分數真實,不存在替考現象。
雖然學生總數超出預計,但加三十多張座椅毫無困難。
至于教材方面,由「五三山人」編寫。
康熙檢校后,發現這套書沒法在半個月內批量刊印。
因為活字印刷需要先有對應「字」的模板,而老四上呈的教材內容與以往的文言文全然不同,只能命人先進行手工抄書。
老四在教材中,摒棄了千年以來傳統數理書的大段文字描述,引入了簡潔易懂的符號與數字。
比如數書九章中的解答方式,“以少廣求之。以小斜冪并大斜冪,減中斜冪,余半之,自乘于上;以小斜冪乘大斜冪,減上,余四約之,為實;一為從隅;開平方,得積。”1
這一類的文字敘述解題,都可以用符號、字母、公式簡化代替。
符號與公式參考西洋書籍,但也有自我的創新。
因為一些符號在西洋書籍中被廣泛使用,但也有一些未曾在西洋達成共識。例如乘號的表達,德意志的萊布尼茨認為用「」,而英吉利的奧屈特認為用「x」。
這些不確定的部分交由康熙做最終定奪。
皇上想要把所有符號都換成他喜歡的也行。
雍郡王僅僅提出一個核心思想,編寫教材是為讓更多人讀懂數理,所以便于理解最為重要。
康熙想搞創造,彰顯大清在數理符號上的發明,那也得遵守基本法,所創符號要形象易懂且便于區分,比如不能乘號與加號傻傻分不清楚。
一目了然不只是符號,還有對計數的表達。
以文字計數筆畫多,不如運用阿拉伯數字。
早在幾百年前,宋朝就有阿拉伯數字的書籍傳入,但始終不曾普及。哪怕是明末翻譯西洋書籍,也將阿拉伯數字以漢字文字去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