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子爺,是順天府來人請您盡快走一趟。暉少爺、昐少爺以及十四阿哥,今夜去京郊西側的亂葬崗,被人當做偷盜尸體的,與一群人發生了沖突。這會都被帶到了順天府問話。”
武拂衣
一時間,她也蒙了。
弘暉與弘昐不該是在宮里嗎后天才是休息日,他們怎么今夜就出宮了
而且不顧宵禁,深夜出現在西邊的亂葬崗是想換一換人物身份了,皇子不做了,搞盜墓了
另外,十四是怎么回事,他怎么也在一起。
“爺知道了。”
武拂衣雖然一頭霧水,卻也沒有太多氣惱。“你先招呼著順天府衙役,爺一會就去。”
蘇培盛先退下了。
當門一關上,就聽床頭傳來“砰”的一聲。
胤禛當然也聽到了這則離譜的消息。
等蘇培盛離開,他立刻黑了臉,重重拍了一記枕頭。“簡直不像話十四又搞什么事,定是他把兩個孩子帶去了亂七八糟的地方。”
武拂衣卻沒表示認同,“這可不好說。你沒聽過一句話嗎沒逃過學的讀書生涯,不說它是不完整,至少是不刺激的。”
胤禛瞪大了眼睛,“難道你給孩子們灌輸過奇奇怪怪的認知”
武拂衣立刻堅定搖頭,“怎么可能,這點分寸我是有的。但,你說是不是有一種可能性。子肖其父,弘暉與弘昐隨你,所以是他們自己悟了。”
胤禛
悟了什么他什么時候逃過宮
作者有話要說1清朝游民,參考自清代社會日常生活,馮爾康著。
其中提到了康雍乾對游民的不同態度,雍正比較務實,雖然沒給游民的職業正名,但還是允許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乾隆繼位后,并未進一步給手工業者更良好的生存環境。
2三則故事的原文如下
1、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逾數千萬矣。忽有一蛤,椎擊如舊,帝異之,安置幾上。乙夜有光,及明,肉自脫,中有一佛二菩薩像。帝悲悔,誓不食蛤。
出酉陽雜俎
2、唐文宗皇帝嗜好蛤蜊。一日,左右方盈盤而進,中有劈之不原無不字,據陳校補裂者。文宗疑其異,即焚香祝之。俄頃之間,其蛤自開,中有二人,形貌端秀,體質悉備,螺髻瓔珞,足履菡萏,謂之菩薩。文宗遂置金粟檀香合,以玉屑覆之,賜興善寺,令致敬禮。至會昌中,毀佛像,遂不知所在。
出杜陽雜編
3、溧水人俞集,宣和中,赴泰州興化尉,挈家舟行。淮上多蚌蛤,舟人日買以食,集見必輟買,放諸江。他日,得一籃,甚重,眾欲烹食,倍價償之,堅不可,遂置諸釜中。忽大聲從釜起,光焰相屬,舟人大恐,熟視之,一大蚌裂開,現觀世音像于殼間,傍有竹兩竿,挺挺如生,菩薩相好端嚴,冠衣瓔珞,及竹葉枝干,皆細真珠綴成者。集令舟中人皆誦佛悔罪,而取其殼以歸。傳燈錄載唐文宗嗜蛤蜊,亦睹佛像之異,但此又有雙竹為奇耳。
出夷堅志
3有關珍珠養殖歷史參考自北京晚報,周吉敏寫的德清珍珠記。
其中提到南宋的湖州府人士葉金揚成功培育出附殼佛像珍珠,并在德清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文章里說,葉金揚的消息最初來自海外。“1853年,美國麥嘉湖博士在藝術協會雜志上發表論文中國的珍珠及珍珠制造;1856年,英國領事海格在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皇家亞洲學會期刊上發表了論文中國自然及人工珍珠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