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四遠行至海外,那么遠的距離不僅只產生美,康熙怕是做夢都是在殷切期盼兒子快點回來繼位。
“這條理由卻不能擺在臺面上說。”
胤禛給補全了出海的充足理由,“戴梓被誣告的舊案,主謀指向南懷仁。哪怕南懷仁去世二十一年,但傳教士引發問題不減反增。”
此處點名四年前發生的一件大事“中西禮儀之爭”。
簡單概括,大清與羅馬教皇鬧翻了。
因為羅馬教廷認為祭拜孔子與祖先違反基督教教義,但凡入教的清朝人都不能再做這些事。
明朝年間,利瑪竇等傳教士來到東方。此后百余年,在中華土地上漸漸有了基督教信徒。
康熙十一年,頒布了“容教令”讓西洋傳教士的傳教合法化。
原本的和諧氣氛卻在教皇克萊孟十一世在1700年登位后驟變。他在1704年派人去大清公布了教廷禁約,指出教徒不得祭孔祭祖。
此事勢必引起軒然大波。
中華之地傳承幾千年的風俗習慣,憑什么被外來者強硬干涉禁止。
康熙肯定不會允許外人指手畫腳,后來就宣布了禁教令。
同時也派人去羅馬,是要好好說道一番,但因為路途遙遠而尚未有回應。
為什么會發生這場沖突
歸根到底還是利益。
教會內部有不同的派別勢力,不同派別背后的歐洲國家勢力亦不相同。
最初來華的派別單一,進入東方后認為要適應包容當地風俗習慣。
隨著海貿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西洋人前往東方。
他們分屬不同教派,而有人的地方必有利益斗爭,不同傳教理念讓教派之間無法避免地產生沖突。
除了教派之間爭奪利益,站在大清的角度也必須看到了教皇宣布禁約背后的歐洲中心主義傲慢。
對方傲慢,我方肯定不能慣著。
僅僅禁教卻不夠,更要了解對方究竟憑什么傲慢,是狂妄自大或是真的有所依仗
如果交惡與沖突是歷史必然,那么更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因此,雍郡王有充足的理由西去歐洲。
如今,來大清經商者以英荷為多數,但它們不一定是歐陸最強,法蘭西等國的實力又如何,歐羅巴諸國孰強孰弱
已知幾個國家成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各自設立據點。若說歐洲尚遠,南洋卻近,它的現狀又是什么樣的
這些問題不能指望傳教士講清楚。
南懷仁嫉妒戴梓的火器制作天賦,誣告其私通外敵。
有這樣的先例在前,大清接受外部消息豈可就聽西洋人的說辭,有點腦子就該派人出去看看世界的變化。
康熙做皇帝該理智些,別阻止兒子去辦正事。
但人難免感性,而且又是上了年紀的老父親,與之相處必是注意方式方法。
如果今年沒有弘昐要成親,武拂衣倒是想搞一波「雍郡王離家出走計」,趁早跑出京城,可誰讓她行事有分寸。
而且康熙其實暗搓搓表示了,他更期望老四怎么選擇。
今年的選秀比以往早了幾個月,就是在為老四出門考察便利。早點給弘昐定妻子,而讓老四在兒子成親后,能趕上十月從廣東府出發去歐洲的海船回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