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貴妃重生那本書就是史學研究的副產品而已。“
艾臻說得鄭重其事,“哥,你看過大將軍王與清朝文學發展史嗎”
汪致誠實搖頭,“是你寫的”
“對。”
艾臻指出,“我在書中論述了十四阿哥胤禎與清朝著名小說家「似是而非」的關系,考證了兩者是同一人。”
艾臻不是第一個提出這種觀點的人,卻是學界第一個給出一堆細節考據的人。從筆跡學到詞匯學,簡直堪稱隔世三百多年做了胤禎肚子里的蛔蟲。
有關康熙十四阿哥,史書上著重的筆墨主要有兩點。
胤禎年少張揚,但很聽同胞哥哥老四的話,這從十四幫著四哥帶娃就能看出來。
他為后來的乾清帝弘暉、晨親王弘昀與農學家茉雅琪輔導過功課,大部分答疑集都被作為史料保存了下來。
另外,史書記錄了胤禎的武功。
主要是對西部準噶爾部作戰大勝,后來更是被封大將軍王,直接把西域之地徹底收歸朝廷,稱之為新疆省。
這樣一個人怎么能與小說家似是而非聯系上
似是而非有兩部代表作,一本是羅大貴與朱小妹。
這本書象征著中西思想的碰撞。
幾百年來人們在研究比較文學時,往往將它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放到一起。
能探討的角度很多,比如大清與英格蘭的婚戀觀、對待世仇的態度等等有哪些差異,背后又有什么文化根源差別。
另一本就是寰宇問仙路,長篇修仙升級小說是從清朝就有了。
它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放在一起。前者是追逐天道之高,而后者是對人世百態的鞭辟入里之深。
這兩本書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出現。哪怕沒讀過全本,學生們都讀過選段,做過一篇又一篇閱讀理解題。
基礎教材與學術研究又有不同。
初高中教科書沒有蓋棺定論似是而非是誰。
因為目前沒有一手史料,比如發現胤禎或誰的親筆信闡明十四阿哥披了這一層馬甲。
學術研究則能更進一步提出各種推測且加以論證。
艾臻有理有據給了推測。眼下,提到這些卻是為澄清寫作靈感來源。
從來不存在汪致腦補的小可憐弟弟。自己之所以寫狗血網絡故事,不過是做嚴肅學問時從十四阿哥身上得到一些靈感罷了。
啪很快的,一口鍋就扣在了胤禎頭上。
別管大將軍王的棺材板能不能壓得住,反正現在也沒發現胤禎的墓葬位置。
“這樣啊”
汪致還有些不愿相信,引以為傲的分析能力在弟弟身上又一次失敗了嗎
艾臻眼看親哥仍不服輸,慢條斯理地開始一筆一筆擺事實,論證究竟誰才是真的小可憐。
“是誰在高一語文不及格,考卷要家長簽名時找我代勞是誰暗戀隔壁班長三年,畢業準備表白時發現對方性取向為女,在我面前哭得像個傻子又是誰”
“吃面壽星公,再不吃面就要糊掉了”
汪致迅速轉移話題,他怎么就可憐起艾臻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