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薩克點了點頭道:“是的,神明大人愿意與我們簽訂契約。”
一旁的李睿源這時問道:“你口中的神明有表明過自己的身份嗎?我們該如何稱呼祂?”
對于賜下天道碑的神秘存在,李睿源十分好奇,也非常想要弄清楚他的身份。
“有表明的!”艾薩克想了想,用他那不是太標準的華語強調道:“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神明大人自稱是‘牧皇大天尊’。”
“牧皇大天尊?”李睿源喃喃自語。
大天尊是尊號,也就是說“牧皇”才是神明的稱呼?
“是的,正是這位牧皇上帝!”艾薩克確認道。
“牧皇上帝……”
李睿源重復了一句,忽然想到了什么,李睿源身子一顫,腦海深處突然掀起了一片巨浪。
“牧皇上帝、牧皇上帝,難道是這個艾薩克發音不標準,真實的稱呼應該叫玉皇上帝?還是說古代流傳下來的傳說有誤,道教與儒教口中的玉皇上帝,其實應該是牧皇上帝或者牧皇大天尊才對?”
玉皇大帝,又稱玉皇上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或“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簡稱玉皇大帝或者昊天上帝。
是道教與儒教供奉的至高神。
在古代,祭祀“昊天上帝”是天子的特權,人間天子通常以“上天之子”自居,而在傳統的周禮中,認為能否成為天子的標準是“德”。
有德的人順天應命,被上蒼選中,成為天子,無德者被上蒼遺棄,故革去天命,也就是“應命”與“革.命”兩詞的由來。
而站在宗教的意義上,天子即東方教派的教皇,皇權與神權合一。
明清時期有外國傳教士到華國傳教,見皇帝必須磕頭下跪,現在很多人理解為是封建皇帝自大,必須要別人下跪。殊不知除了滿.清時期奴化意識確實深入人心之外,華國歷朝歷代跪皇帝跪的都不是因為他是俗世的統治者,而是他神性的一面。
舉一個例子,古時皇帝上朝,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只是坐在高一格的臺階上,聽百官上奏,而是整個坐在高出地面好幾尺,類似神龕一般的地方。那氣氛,居高臨下,便是高高供起的神靈。而外國的傳教士來華覲見皇帝時要下跪,他們跪的也不是俗世的皇帝,而是教皇,在他們眼中,跪東方的教皇就跟跪他們的教皇一樣,是理所當然的。
只不過后來東方勢力日漸衰微,西方列強叩開華國大門,隨之各種否定歷史、排斥傳統文化的思.潮涌起,列強偷換了概念,通過宣傳與教育,將華國從擁有教皇的“神國”降格為了普通的俗世政權,使“皇帝”這一角色失去了神性的一面,降格為了單純的俗世統治者。
另外值得一提,其實“上帝”這個稱呼,也并非是舶來的,而是土生土長的中原詞匯。
一般現在說起上帝,人們都想到了基督教中的耶和華,而在以前,上帝一詞是專門稱呼“昊天上帝”或者“玉皇上帝”的。
意為“天上的帝皇”。
明朝時期,天主教耶穌會來到華國傳教,但因價值觀以及風俗的不同,導致在華國傳教極不順利。湊請明朝政府后,政府允許其傳教,但必須將基督教中國化,當時利瑪竇抵觸很大,認為“上帝”是中原詞匯,華國古來就有“上帝”這個神,是特指東方宗教中的最高神明,與他所宣揚的“天主”并非一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
不過最終他妥協了,選擇了“上帝”作為宗教的最高神明。但后來隨著傳教的深入,利瑪竇又開始覺得“上帝”一詞不妥,于是又用了“天主”一詞代替。同時,為了防止華國人認為天主教是崇拜女神的,他又將圣母像換成耶穌像。從此,天主教會全面禁止使用“上帝”、“天”等字樣,一律統一使用“天主”。
而基督教的另一個分支“新教”,對最高神明的稱呼“GOD”也并沒有翻譯成“上帝”或者“天主”,而是另外譯成了“神”。雖然后來內部發生過爭執,有些人認為應該用“上帝”這樣的稱呼,但有些人堅持認為應該翻譯成“神”,最后投票二比二擱置。
于是“上帝”這一翻譯也就成了兩派爭論的焦點。
李睿源當然沒有聯想到那么多,他現在懷疑的是,艾薩克口中的牧皇大天尊,究竟是不是他認為的“玉皇大帝”。
如果是的話,他忽然有種興奮得連雞皮疙瘩都要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