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華國轉播畫面和現場比賽的畫面是不太一樣,四格圖的畫面并未出現在賽場的屏幕上。
因為判官系統暫時還未與isu溝通,處于測試范圍的緣故,所以現場觀眾看不到關于刀刃相關的畫面呈現出來。
判官系統后期開發重點是從動作上摳細節,將規則里明確出來的點全部加進去,尤其是跳躍、旋轉、步法三個方面的扣分項,加分項上的細化。
想法很美好,但是工作量巨大。
但魏家堰很有信心,他覺得這項技術已經在大眾健身行業測試了一段時間,再經過幾個賽季的演練將會變的更加成熟。
總決賽冰場屏幕投放的是a判系統形成的畫面,畫面相對于判官系統更加簡潔一點,只有關節線以及相應的數據標識。
但即便是只有這些,就已經讓現場觀眾沸騰不已了。
跳躍的高度、遠度全部表示出來,還有起跳前身體與冰面的夾角,最厲害的是冰面上還有剛剛選手行進路線的各項速度標識。
滑行的直線速度,旋轉時的轉速以及跳躍的轉速,以及相應的角速度。
其實使用角速度是a判系統結合數學后進行的一項更新。
平日里,冰迷們都喜歡說討論選手們的轉速,在相應的時間內完成三周旋轉所需的時間。
而這次a判系統將選手01秒內完成的弧度作為變量,以角速度這種更直觀的方式將跳躍轉速的差異展現給觀眾們。
其實在雙人滑表演中也有這一項數據,但是因雙人滑的跳躍并不算是重點,所以就并未放在屏幕上展現出來。
此時,現場觀眾們看到展現出來的角速度后,感嘆道
“娜佳的轉速還不錯,她的角速度挺漂亮的。”
“我還以為她的速度不快,果然用肉眼看不太出來。”
“不過這個數據放出來后,感覺技術黨們又要開始吵起來了”
肉眼看到的速度和真實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最明顯的就是開車的時候,你看著前方天空的云朵感覺自己車速并不快,還能再踩一腳油門加加速,但是儀表盤告訴你再加速就要收罰單了。
觀眾們看比賽時也是一樣,肉眼帶給人們很大欺騙性,就連裁判們也不例外。
所以a判負責人才會在程序里增加測速這一項。
測速這種事情已經是小兒科了,像是短跑比賽的各項測速技術已經很成熟,他們只用收集相應比賽的程序,修改后寫進去就可以了。
不過,冰場上選手跳躍時的旋轉速度與短跑比賽的直線速度不太一樣,程序還是需要進一步修正。
第二名選手是克萊爾,她表演結束后看著屏幕上的數據,說道“真是個厲害的黑科技。”
國實際上也有相應的黑科技用于輔助選手訓練,但這些系統、設備價格不菲。
大部分國選手都是自營虧損的緣故,所以使用黑科技的運動員數量并不算很多。
與其拿錢去買新科技,還不如再添點錢請個資深教練來指導自己,再說了黑科技暫時只在跳躍上的輔助功能較多,其他方面就暫時沒有什么涉足了。
因為,并不是每位選手都將重心放在跳躍上面。
克萊爾3z的角速度比娜佳要慢一點,但是3a跳的角速度很漂亮,看的觀眾們都感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