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把累贅的戰馬都拋開,便只剩南北拳壇的較量。
人稱“戟中閻羅”的凌大杰,并無幾人知道他的看家本事,盟軍也僅林阡在山東時領教過,林阡說,凌大杰兵器是什么都不要緊,他的膂力內勁所帶來的雷光電影才是最為奪人當長鉞戟不見了,其兇猛化為無形,融入掌拳。
素有“風電之掌”美譽的厲風行,劍術與暗器造詣都并非登峰造極,然而南宋武林多年來指掌都由他一人壟斷,指法“點石成金”,掌法“雷厲風行”,配上輕功“風行水上”身形變換、外力剛強各方面都牢牢鉗制凌大杰。
“力點明確,節奏鮮明,雄渾樸茂,舒展大方。”協助厲風行守城的,是在泉州曾明珠暗投后改邪歸正的杜比鄰,他對拳掌精通也常與厲風行交手,故而能清楚分析出他二人特點。
其實細細琢磨,兩人雖分南北,卻和魚張二的少林拳系一脈,只是較之有所改進
如果評價魚張二的拳法特色為剛猛,走直線,主外力,凌大杰和厲風行雖劃分在剛猛一派、也走直線,卻不僅靠蠻力,更加與輕功完美結合、閃展靈活,加之各自內力深厚,都算內外兼修而偏于外。
拼硬拳注定不是辦法,凌大杰見久攻厲風行不下,自然憶起林阡在崮山南崖與他對拳時的經驗面對一個和自己強硬程度不相上下的厲風行,完全可以假借林阡當日對付魚張二屢試不爽的周元兒打法,不走直線,曲步行拳,奇快制敵,以靈剎猛。
束鹿三兄弟中,周元兒的特色為靈巧,也是內外兼修而偏于外,卻因走曲線而獨樹一幟。凌大杰原就是拳壇霸者,當然會比林阡要更善于集大成,經驗豐富如他,可想而知崮山戰后是下了怎樣一番苦功,打出來完全是一派青出于藍的氣象,不僅不失堅韌,亦把拳法演繹得飄忽游走,竟還超出了周元兒的本來水準。
厲風行顯然被這見所未見的拳法打亂了節奏,順身疾落吃驚不已但臨危不懼,危難來襲以一指“彈指驚雷”巧然化解,手型之變化爐火純青至此。
陡然間,卻見厲風行竟也改了套路,上肢亦隨同手型作了微妙調整,拳招忽然比原先短,每招的速度卻更快,這種短招連打、一步之內變數招的方式,應當是厲風行從前身經百戰的參悟,在這一戰中試圖對凌大杰以變制變,以新鮮制新鮮。
于是眾人大呼驚奇,看原先就平分秋色的他倆,分別變拳一爭高下,恰如并駕齊驅之后分別另辟蹊徑,卻真是各放異彩仍然不相伯仲。
對于凌大杰來說,能殺退厲風行一步就能進一步,故而既打得猛,又逼得緊,而厲風行,自然寸土不讓,是以既扎得深,又行得穩。
塵沙紛揚下了遍野,半空中彌漫著枯黃,不知是這番搏斗引起,還是天氣原就惡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