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我有何良策無非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而已。”
“怎么說”
戚寶山的話成功激起了趙世勛的興趣,他打算打破砂鍋問到底了。
七十師失敗后,趙世勛曾經換位思考過,這一仗如果換做自己去指揮,估計結局也不會好到哪去。畢竟這正兒八經的強攻據點,比拼的就是實力。實力不濟,在怎么耍手腕也是徒勞的。
如今戚寶山明顯是話里帶話,倒是讓一旁的趙世勛好奇心大增。
仰天發呆的戚寶山聞言低頭愣了一會,隨即淡淡的說道
“上次撤退的時候,石子玉要把所有火炮都推到河里好提高行軍速度。我從小從兵工廠長大,知道咱們造一門炮有多不容易。
要我把這些九成新的家伙就這么白白的扔到河里,我不甘啊。”
“可是上命難違,我只能照做。后來我手下一個排長舍不得,偷偷帶上了一門山炮拆解了背負隨行。到達丁家洼前為了防止師座發現生氣,我就讓他把東西埋在了楊家嶺北面的樹林里。”
說道這里,戚寶山摸著右臂上的傷口,突然咬牙切齒的說道
“周志茂那個王八蛋,害得老子一個連的人都死完了。如今就算我有心殺賊,也是無力回天了。”
耐心的聽到這里,趙世勛突然眼前一亮。楊家嶺,不正是自己帶人路過的地方嗎
“你確信你的手下把火炮分解搬運了一門山炮可不輕啊那玩意可不是迫機炮。”
聽到對方這么說,趙世勛追問道。
“那是一門晉造十三年式七十五毫米山炮,分解起來沒什么問題。而且只要十三人就可以分解后翻山越嶺。”
“晉造十三年式是仿制那個型號的”
由于民國各地軍閥互不統屬,從而造成不同地區沒有統一的生產標準,因此不同兵工廠生產的武器也都是他們自己命名。這樣混亂的軍工生產模式,就造成了武器型號異常的重復和混亂,因此趙世勛一時也有點分不清這晉造十三年式是個什么型號的火炮。
“是太原兵工廠早年仿制日本四一式山炮的產物,在東北也叫遼十四式七十五毫米山炮。”
戚寶山畢竟是兵工廠出身的軍官,很快就說出了晉造十三式火炮的出處。
“原來是鬼子的四一式山炮啊,我說呢。”
提起日軍四一式山炮,東北軍出身的趙世勛對這種火炮非常熟悉,日軍四一式山炮可以說是日本人專門為東亞戰場發明的步兵支援火炮。
這種四一式75公厘1倍徑山炮的特點是重量很輕54公斤,平時用兩匹馬拉動,但是在戰場上2個士兵就能推著移動。如果有必要的話,四一式山炮甚至可以迅速分解,然后又十幾個士兵背負轉移陣地。可以說機動性很高,在各種地形使用都很方便,尤其適合道路通過性非常差的中國戰場,性能完全優于滬克75山炮。
該炮在民國各兵工廠都曾仿制,如漢陽兵工廠在民國十年仿造的漢十年式75山炮,太原兵工廠于民國十三年仿造的晉造一三式。
而在趙世勛的老家東北,沈陽兵工廠于民國十四年仿造了四一式山炮,命名為遼一四式。
聽到這里,趙世勛在心底突然冒出了一個膽大包天的想法。
“戚兄弟,你想不想打下據點給你的兄弟們報仇”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