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部水友寫的興漢室,穿越成漢獻帝,興我大漢威武
便當一詞來源于華夏南宋時期的民間俚語,意思是方便,容易。
在宋人所著五代平話史漢史卷上中就有描述「既是嫂嫂改適他人,只得教媒人與婚主訂議,挈取成保自隨,乃為便當。」
清人劉鶚所著老殘游記之中也寫過「轎夫說此地是斗姥宮,里邊全是姑子,太太們在這里吃飯很便當的。但凡上等客官,上山都是在這廟里吃飯。」
你看看,這里意思淺顯易懂,就是很方便的意思。而便當一詞傳入日本之后被改寫為同音詞弁當,用來特指可攜帶的盒裝餐食。
早在日本安土桃山時代16世紀下半葉,織田信長和豐成秀吉稱霸的時期就出現了弁當的雛形,當時日本的大名和貴族經常在外出賞花和看紅葉時攜帶此物。
安土桃山時代的弁當制作的極為簡陋,也就是一些握飯團,再添加點醬菜、魚干而已。江戶時代,隨著庶民的生活水準大大提高,弁當的種類和形式也開始豐富起來,像什么賞花弁當、觀劇弁當、游船便當等等。
而現在魯西華就站在專門售賣鐵路便當的駅弁屋祭面前。
駅就是華夏文中的驛,乃是車站的意思,駅弁就是車站和列車上售賣的弁當。
據說光是日本鐵路沿線站點的弁當種類就超過了5000種之多,而這間6、7號月臺之間的駅弁屋祭號稱收羅了各地頗具人氣的鐵路弁當,種類也在170種左右。
深棕色的木制店門敞開著,門廊下掛著一溜通電的小燈籠。店門右側豎著巨大的玻璃幕罩,里面整齊明朗地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弁當,每組弁當下面用木制小牌標著鮮明的價格。
這些用于展示、擺放的便當都是用特殊材料制作的實物模型,光是這一筆開銷就不少。但是作為服務至上的日本餐營業,這是絕對自豪的行為。
因為它最真實地向顧客們展示了食品原材料的材質和成品外觀,極大地刺激了顧客的購買欲望。相對于華夏習慣使用文字和照片來展示自己的食物,更能抓住來往客人的食欲。
畢竟日本食品多數是冷食,在沒有食材加熱,產生香味的支持下,只能直接使用它的外觀來取悅客人了。
弁當很好看,但是今天不是時候。
來往匆匆的人們急急忙忙地路過店門,卻極少有進去購買的。他們帶著大大的包裹和旅行箱,一臉愁容地排在購票機器前,準備暫時逃離這座城市,去投靠異地或者鄉下的親屬、朋友。
票賣得很快,長長的隊伍一點不見減少,不時有人嘴里喊著怎么這么快就沒票了此類的話,卻沒有失望地離開,反而是轉頭和自己的愛人商議起來,直接前往目的地看來是做不到了,只能先去外地再行中轉。
不管怎么樣,離開東京城是首要的目標,天上那個可怕的未知東西,還是離得遠遠的比較好。
所以正因為這樣,無論出發前往何處的車票都是買得極快,很多地方的票都賣到兩日后了。
來往的人倒是不少,卻極少有進店購買弁當的,與往日忙碌的境況完全不同,這讓一早就準備好了不少食材的店長分外焦急。因為,有好幾名本來預定了高檔弁當的顧客忽然打電話來取消了定單,寧可不要之前預交的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