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王德孚對美的追求。
包含了王德孚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王德孚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那個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套用陳詞舊典不同,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
“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
在表現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
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
《雨巷》中那個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象的成分。
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象的結晶,是真實與想象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
《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于古典詩詞,又超越于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
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必須得承認,這些崇古派的詩人倒也會蹭熱度,他們就差對讀者表示,要想寫出《雨巷》這樣的經典現代詩,那也要去提高在古詩詞上的造詣,至于怎么提高古詩詞的造詣,那當然是多讀他們的作品,向他們學習了。
比起《雨巷》這首可以多角度解讀的朦朧詩來說,《見與不見》這樣的真.情詩,似乎被不少評論家冷落了,但是它卻成為了不少普通讀者的最愛,因為用它來表達自己對一個女孩的癡情,似乎再合適不過了!
在不少普通的文藝青年們的交流中,他們就認為,《見與不見》所表現的是一種安靜的深情,一如清風明月,雨潤芭蕉。
這樣的感情沒有焦渴,沒有情深緣淺的感嘆,也不會有烈焰焚身,萬箭穿心的煎熬。
在《見與不見》里,雖然看不到纏綿悱惻,山盟海誓,卻能讀到一種磐石一樣堅固不移的深情。
就那么簡簡單單的幾行字,明明白白的幾句話。
沒有曲折幽婉,跌宕起伏的韻律,卻構成了一種千回百轉,澎湃如潮的情愫。
這樣的情感仿佛巖漿在地底層涌動,它的力量足可以沖破巖石,而表面卻是平靜的。
雖然它在詩歌的內涵上,似乎不及《雨巷》那般深刻,比起《雨巷》可以多角度解讀展現評論家們那賞析詩歌的素養,這首《見與不見》實在顯得淺顯了一些,但是誰又能否認它是一首可以打動人心的作品呢?
而在凌靜蘇編的故事中,這首《見與不見》正是才華橫溢的王德孚,在與她分別許久之后的重逢那天,當著她的面,即興創作了這樣一首現代詩,將她的心都瞬間融化了!
她表示,在那一刻,她徹底淪陷了,愛上了這個同樣深愛著她的天才作家,他還親口對她表示,他送給她的詩,都任由她處置。
曾經她是決定獨自好好珍藏的,只可惜現在有人用《一棵開花的樹》造謠,她便只能拿出《雨巷》、《見與不見》來宣示主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