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在王德孚的這篇隨筆刊載之前,有一群喜歡挑刺的評論家,一直質疑王德孚的古文水準,原因當然是自從王德孚出道以來,創作的作品,大都是白話文,哪怕是詩歌,都是現代詩。
以至于王德孚這樣一位橫空出世的天才作家,已經被認為是新文化運動的鐵桿支持者,遭到了不少并不是對新文化運動很感冒的文人的抵制。
像與王德孚同校的那位極為推崇國學的黃侃,就是敵視王德孚的典型人物,實際上在學校之外,還有不少類似黃侃這種在文化上屬于保守勢力的文人,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抨擊王德孚這樣一位天才作家。
畢竟王德孚所表現出來的離經叛道,實在讓他們看不慣,有些當然是就王德孚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激進思想,進行批判,而還有很多所謂的傳統國學大師,就嘲諷王德孚只能在白話文領域玩點花里胡哨的東西,而在古文領域,他就是渣渣!
雖然在這個時代,新文化運動已經大行其道,但毫無疑問的是,古文依舊非常流行,一般拍電報,那都是用古文,因為可以節省數字,那就是節省金錢。
除了有一部分極其推崇新文化的激進文人,認為古文已經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絕大部分文人還是覺得,古文亦是華夏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擁有白話文并不具備的韻味與逼格……
因此,能夠寫一手好的文言文的作家,依舊是走到哪都有飯吃的,畢竟文言文也代表著一種逼格,像那種能在白話文中再秀一手文言文的作者,往往收獲的評價會更高。
王德孚因為從來沒有在文章中秀過古文,寫出來的作品都追求讓大多數讀者可以看懂,這樣才方便他通過文章來傳達他的思想、文以載道,結果這竟然讓一幫守舊文人,自認為找到了一個極大的破綻!
這幫文人通過諸多媒體發聲,毫不客氣地質疑王德孚的古文修養,繼而又斷言王德孚其實在文學上的天賦有限,只是因為占了新文化運動的便宜,才能夠這樣迅速地脫穎而出,真要是放在古代,像王德孚這種趁勢而起的幸運兒,怕是連才子都算不上。
不得不承認,這些守舊文人自嗨起來還是有點影響力的,有人甚至還抬出了某位華夏著名的文豪級作家、國學大師、皇家文學獎的獲得者朱國維,他就曾經說過,古文是他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也是華夏文化的精粹,熟練掌握古文,應該是每一位華夏作家的基本素養。
這幫守舊文人就各種抨擊王德孚在古文素養上的不合格,然后還表示要直接將王德孚開除文人的資格……
結果讓這些守舊文人無語的是,他們都已經抨擊王德孚到這種地步了,結果王德孚像是完全不將他們放在眼里似的,根本就沒有理會他們,也沒有做點什么,來證明他的古文素養并不差。
這種無視的態度,可以說讓這幫守舊文人非常惱火,總覺得他們就好像是一幫圍繞著王德孚各種嗡嗡的蒼蠅一樣,居然得不到王德孚本人的任何重視,這也太瞧不起人了吧,這誰扛得住啊!
其實他們是非常希望得到王德孚的回應的,因為只要王德孚回應他們其中的哪個的話,那肯定可以一下子讓某位根本沒啥名氣的守舊派文人一下子就獲得關注,誰讓橫空出世的王德孚名氣那么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