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都這邊也無比焦灼。
不管是國君,還是寧政,又或者所有人,都焦頭爛額。
尤其是寧政!
他擔任天越提督已經半年多了。
真的從來都沒有輕松過,也沒有顯赫過。
什么上門巴結,拍馬屁的,更是統統沒有。
每天都在被人責怪,被人咒罵。
簡直不知道為何有這么多的事情。
甚至可以說,他完全只承擔了責任,卻沒有享受道權力的快意。
沈浪走了之后,寧政就被重新當成了廢物。
國君利用沈浪的計策拼命抬高三王子寧岐,貶低太子,使得朝局再一次進入平衡,也暫時保住了寧政。
但是朝中官員大臣們為難寧政的還是很多。
而且這種為難連告狀都沒法告。
不管什么事情人家就是不配合,讓你沒法做事。
太子和三王子兩個派系的官員目標都很明確,讓寧政在天越提督府的位置上寸步難行,最后灰溜溜滾蛋。
但是……
僅僅兩個月后。
很多人都慶幸有寧政在天越提督府的位置上。
因為,所有得罪人的事情都推給他了。
南宮傲率領八萬大軍南下,掀開了國運大戰的序幕。
然而這僅僅只是開始。
接下來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難。
因為又要準備另外一場戰爭了。
西邊和楚國的戰爭。
盡管這一戰未必會真正開打,但有備無患。
軍費暫時還是夠的。
但到了某種時候,金幣變不成糧食,變不成布匹,變不成藥材。
任何時候都休想商人不賺錢,所以坐地起價在所難免。
所以整個國都周圍轄區都要進入糧食管制。
甚至有必要的情形下,還要進行糧食分配制度,不能自由買賣。
要大肆打擊囤積糧食,哄抬糧價的行為。
但是這些糧商和朝中官員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打擊糧商,得罪人的事情。
寧政去做!
規定每人每月只能購買多少糧食,準備發行糧籌之事。
也要寧政去做。
以越國的國力,根本很難同時打兩場大戰。
但是對楚國的大戰,一定要做到有備無患。
所有的情報都顯示,楚王幾乎瘋了。
上一次邊境會獵輸了之后,楚王沒日沒夜都想著報仇雪恨。
這一次花費了巨大的代價和西邊,北邊的新乾國,梁國達成了和平協議。
然后,不斷地集結大軍壓向楚越邊境。
割讓二十里邊境線,賠款八十萬,公開認錯。
這三件事情對于楚王來說完全是奇恥大辱,只有血債血償。
楚國已經集結了二十萬大軍了。
可怕的二十萬!
但是楚國大軍還在源源不斷東進,竟然還在集結。
簡直讓人心驚膽戰。
楚王真的瘋了。
吳國那邊倒是安靜,吳王并沒有多大的舉動,更沒有集結大軍。
但是有一項舉動讓人不安。
如今已經是新一年的八月了,春秋兩季的糧食都收了。
吳國過去一年還算是風調雨順,按說不缺糧食了,已經順利度過了糧荒。
但是,他還是秘密向大炎帝國借了一百三十萬石的糧食。
年輕的吳王想要做什么?
他囤積那么多糧食做什么?
肯定不是為了賣錢了,而是為了必要的時候作為軍糧了。
楚國大動,吳國小動。
作為風暴中間越國,當然也要動。
糧食管制步步升級,從國都擴散到全國。
然而,整個越國的糧食管制就只有兩個地方做得最嚴苛。
一個是艷州,一個是國都。
艷州那邊,因為貿易太發達了,加上卞逍統治多年,積威甚重,所以不管是商人和民眾,就算抱怨也只敢在心中。
而國都萬民,簡直是怨聲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