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寧元憲為了自保向祝氏家族求救,從此之后祝弘主成為了相父,他表面上是越國的臣子,但真正效忠的卻是大炎帝國。
楚國太子道:“寧岐,你這是始作俑者啊。”
寧岐道:“換王兄在我的位置上,能怎么做?”
楚國嘆息一聲。
是啊,換他在寧岐的位置上,又能做得更好嗎?不能。
寧岐已經做得很好了。
皇帝陛下的威嚴太可怕了。
而且大炎帝國的新政已經幾乎要完成了,尚書臺的撤銷也迫在眉睫,改組內閣也如火如荼。
新政完成之后,皇權高度集中。
大炎帝國的國力,將再上升一個臺階。
只要皇帝陛下愿意,可以同時吊打周圍三個以上的諸侯國。
當皇帝陛下把目光落在寧岐的身上,他能夠抵擋嗎?
楚國太子有一句話,稍稍猶豫之后還是沒有說出口,但意思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了。
楚王之死,表面上是寧岐和浮屠山勾結謀殺。
然而,真正殺死楚王的人是……皇帝陛下!
沒有皇帝陛下的默許,浮屠山也不敢動手。
楚國太子道:“二十幾年前,父王在姜離和皇帝兩人之間左右逢源,姜離覆滅之后,他又趁機出兵吞并了大乾王國的兩個行省,雖然后來又吐出了一個行省,但終究還是觸怒了皇帝陛下。其實在我心中,當矜君退兵,吳王后撤的時候,我覺得這場戰爭就應該結束了。我有想過勸誡父王,正式和越國談判,讓你們隨便割讓二三百里國土便是。但我沒有說出口,因為我知道父王堅決不同意的。”
楚王當然不會同意,此人對土地的貪婪簡直沒有極限。
寧岐道:“王兄,世界要變了!接下來的十幾二十年,諸侯爭霸不在是主流,如何抱團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楚國太子默然。
大炎帝國滅了姜離之后,沒有立刻統一天下,而是乘著這場巨大的勝利進行了新政改革,并且消化滅姜離的勝利果實。
這個時候帝國皇帝專注于國內,對外面諸侯國就稍稍放縱。
所以才有了楚越兩國在南方爭霸。
而現在帝國新政完成了,所以對天下諸國的態度就會徹底改變。
因為對于大炎帝國來說,統一天下的時機到了。
直接對抗皇帝?
那是不可能的,完全是找死。
豪不抵抗,直接被吞并,那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寧岐說得對,世界變了。
接下來天下諸國的戰爭和矛盾不是主流,抱團取暖,抵御帝國的吞并才是唯一使命。
“寧政不錯……”寧岐道:“他擁有鐵一般的意志,而且度量很大,有巨大的決心解決國內隱患,治大國若烹小鮮這點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他太剛直了,一旦讓他繼承王位,一定會選擇直接對抗大炎皇帝,到那個時候越國幾百年的基業就不保了。”
“沈浪……”楚太子。
寧岐道:“沈浪此人是鬼才,近乎無所不能一般。但是至少他現在是不行的,改變不了越國危險的局面。智謀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且此人胸無大志,只顧自己痛快。明日之事,后天之事,他完全不管的。所以他還遠遠不配做大炎帝國的對手,他……拯救不了越國。”
楚太子猶豫了良久道:“大炎帝國皇帝年紀大了,太子登基需要過渡和緩沖,這是不是一個機會?”
這話就講得深了。
寧岐道:“不好講,王兄你今日的表現就堪稱完美。但是大炎帝國的太子只有更加出色,他獨當一面已經超過十五年,我反而有另外一種擔心,新皇上位之后,反而更要立威,殺雞儆猴,挑中其中一個諸侯國動手。這個時候誰要是抵抗新皇的意志,誰就要倒霉。我不管別人,但我越國是不是做這個出頭鳥的。可是如果寧政繼位,那這個出頭鳥他就做定了。”
這話里的意思就更加深了。
寧岐順應皇帝,不做出頭鳥。
那誰來做這個出頭鳥?
吳王?新乾王?
又或者是如今諸侯國中最最強大的晉王?
寧岐言語中的意思沒有說出來,但是卻表現得淋漓盡致。
先順應皇帝。
但是,等到有別國做出頭鳥的時候,最好等到天下諸國都反抗大炎帝國的時候,那他的機會才到來。
寧岐道:“王兄,楚王身邊有顏妃,而我身邊有薛雪。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命運是一樣的。帝國對我們的滲透,遠比想象中要深得多。”
祝氏家族,大炎帝國的臣子。
隱元會,大炎帝國的超級金錢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