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岐歸來之后。
文武百官的奏折潮水一般涌上。
請陛下讓寧岐殿下念祭天疏。
這些奏章全部被寧元憲壓了下來。
于是次日朝會上,文武百官所有人,全部上奏。
請陛下讓寧岐殿下念祭天疏。
又一次出現這種情況了,整個朝堂所有的官員,都發出了一個聲音。
祝弘主、種鄂、寧裕等巨頭,全部公開上奏,讓寧岐念祭天疏。
寧元憲望向寧啟道:“寧啟王叔,你覺得如何呢?”
這意思非常明白,讓寧啟提出相反的看法。
作為國君,他是不好親自下場的。
寧啟王叔是一個耿直的老好人,忠誠無比,之前每一次都是他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寧啟知道國君的意思。
但是他猶豫了很久,他真覺得寧岐殿下不錯。
當然寧政也很好,但還是寧岐更勝一籌。
陛下為何對寧岐殿下如此偏見?
猛地一咬牙,寧啟決定服從自己的意志道:“臣也贊同,祭天大典上讓三王子寧岐殿下念祭天疏。”
這話一處,寧元憲臉色劇變。
怎么連你寧啟也改變立場了?你不是不知道寡人的意思。
寧啟知道自己讓國君失望了,但他覺得自己是為了越國的利益。
國君寧元憲一陣冷笑。
那行啊,那寡人就親自下場吧。
“上一次祭天疏,是寧政念的。”寧元憲笑道:“諸卿,怎么這個時候就不講究從一而終了?”
群臣尷尬。
這個時候,樞密院種鄂出列道:“啟稟陛下,寧政殿下這次大戰立下了大功,由他來念祭天疏本也是合適的。但無奈遠水不解近渴,他此時還在楚國境內。根據最新的情報,在關鍵時刻寧政殿下依舊不愿意率領軍隊撤出楚王都,結果被楚王二十幾萬大軍包圍,已經撤入內城,杳無音信。”
國君寧元憲眉頭皺了一下。
為了這件事情,他已經向楚王派去了好幾撥使者了,就是想要讓寧政全身而退。
種鄂道:“這個過程中,我兄長種堯,寧岐殿下都曾經給寧政殿下寫了密信。請他務必在楚王大軍趕到王都之前撤離,因為戰略目的已經完成,不必再做無謂之犧牲,但寧政殿下拒絕了。接下來的局面,萬一寧政殿下成為了楚王的俘虜,可能我們越國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將他贖回,所以想要讓寧政殿下念祭天疏,大概已經不太現實了。”
這話有意思了。
已經直接判定寧政要么被殺,要么被俘。這樣一來,會讓越國陷入了巨大被動,所以寧政堅守楚王都而不退,非但無功,反而有過了。
這話一出,所有文武大臣紛紛搖頭嘆息。
感慨寧政殿下確實太過于固執了,明明已經大獲全勝,卻要節外生枝,給越國帶來巨大的麻煩。
滿場文武大臣,竟然無一人為寧政說話。
而就在此時。
一個人站了出來,冷笑道:“諸位大人,消息傳來了嗎?為何你們口口聲聲說寧政殿下被俘,或者被殺了呢?你們怎么就知道寧政殿下趕不回來呢?”
此人,便是御史臺的張洵,張翀之子。
他此時已經晉升到五品,侍御史。
但他在這朝堂之上,還只是一個小官而已,幾乎沒有什么發言權的。
這話一出,眾人內心不屑。
寧政已經退守楚王都內城,被二十幾萬大軍包圍。
那可是敵國,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