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政事先找人串聯過了嗎?
完全沒有。
那為何會如此?
之前所有文武大臣不都是支持寧岐的嗎?
上一次寧元憲公開問越國群臣,支持寧政還是寧岐,超過八成的大臣都支持寧岐啊。
這原因很簡單。
沉默的大多數。
整個朝堂的官員超過幾百人,能夠站出來發聲的,僅僅只有十分之一。
種氏、祝氏官員在朝堂上是遮天蔽日不假,但是真正能夠成為祝氏一黨,種氏一黨的僅僅只是級別高的官員而已。
剩下大多數官員就算依附祝氏、種氏,也并非是嫡系。
若放在之前,他們也依舊會支持寧岐。
但是最近發生的事情給他們的觸動太大了,首先是寧政的兩場奇跡大勝。
最最關鍵是國君寧元憲的忽然倒下。
當然,這些官員其實內心對國君觀感不佳,甚至有仇恨之心。
國君寧元憲對于臣子,確實是刻薄寡恩的。
但他畢竟是君王。
弒君殺父這種事情,太驚悚了。
從情感上,群臣受不了這個,所以在不記名的選王會上,沉默的大多數人選擇了寧政。
隨著唱票的進行,帝國廉親王,王后祝氏、祝弘主、種鄂、薛徹等人的臉色變得非常難看,
大意了,大意了!
本以為選王會十拿九穩的,結果竟然出現了這種局面。
謀殺寧元憲的后果,比想象中更加嚴重。
接下來局面稍稍好了一些。
官職越大,推選寧岐的人越多了,因為二者的利益已經完全捆綁在一起。
寧岐的面孔依舊冷峻如山。
帝國廉親王的臉陰沉得仿佛要滴出水來。
這樣子不行了。
現在寧政的領先票數太多了。
雖然隨著官職越大,寧岐的票也越來越多。
但不能冒險,最后結果揭露寧政票數更多的話,那應該怎么辦?
難道唾面自干,推翻結果嗎?
頓時,帝國廉親王輕輕拍打了一下椅子,這算是發出一個信號了。
為了表示絕對公平,唱票者不是寧岐一黨,也不是寧政一黨,而是帝國派來的官員。
得到了廉親王道信號后,他的袖子里面有一顆東西滑落。
拿起票后,一旦寫著寧岐的名字,那就保持不變。
可一旦寫著寧政的名字,他手中的這個東西輕輕劃過字跡,紙上的名字就消失了,變成了棄權的空白票。
“寧岐,棄權,棄權,寧岐……”
局面太詭異了。
棄權的票越來越多,越來越多。
越國朝堂上的官員不由得發出一陣陣低語。
怎么回事?
剛才還沒有那么多的棄權空白票,這么一下子涌了出來?
張翀之子張洵出列道:“為何一下子涌出來這么多的棄權票?這顯然不正常。”
這話一出,朝堂上級別比較低的官員紛紛表示驚訝。
這肯定有鬼,剛才沒有棄權空白票,現在一下子出來這么多?
這是搞笑的嗎?
張洵道:“寧啟王叔,我覺得有必要派遣兩個大臣,對唱票的過程進行監督。”
這名帝國的官員寒聲道:“你是對本官的操守不信任嗎?”
張洵道:“正是為了大人的名聲,為了帝國的名聲,所以才有必要進行現場監督。”
寧啟王叔躬身道:“廉親王,我覺得此話有理。”
帝國廉親王猛地站了起來,寒聲道:“諸位越國的臣工,你們這是什么意思?選王何等神圣?你們為何棄權,這是在藐視本王?這是在對帝國不滿嗎?”
“選王會,本就是讓文武大臣推舉出新王,結果你們統統都放棄了,這樣一來選王會還有什么異議?”
“這么多的棄權票,就算推選出了新太子,也不算公平。”
“我宣布,這次選王會的結果作廢。三天之后,重新開始選王會。屆時任何人都不得棄權,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所以不再是不記名投票,三天之后的票上,都會寫上諸位官員的名字和官職,發放到你們手中,每人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