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換做一般人說出此話,我不會加以評論。但此話從伯言口中說出,我深感遺憾。
伯言文韜武略,卓有遠見,為何會說出如此膚淺之言呢?丞相在迎天子之后,東征西討,除惡于內。每當肅清一方區域,那里的百姓無不為丞相的王師而歡呼。
連年征戰,諾大的漢室早已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易子而食的事屢見不鮮。人性道德在饑不果腹的情形下,早已被遺忘。
可你看如今的北方是何局面?丞相安撫百姓,鼓勵農桑,各行各業都有了恢復發展。百姓們安居樂業,更希望普天之下的同胞們都能像他們一樣生活安康。
不然,丞相的百萬雄師從何而來?這些兵源可不是強行征召的,而是百姓們踴躍報名的。
試想丞相攜王師統一寰宇的那一天,肯定是舉國上下歡騰不已。之后,漢室的天下仍然會是漢室的,畢竟丞相說過他不會篡位,永是漢臣。
有一本書,不知道伯言可曾看過,《讓縣自明本志令》。書中丞相寫到,他原先的夢想就是相當一名守護一方的郡守。可世事無常,是局勢一步步把他推到了如今的地位。
我楊修一生沒服過誰,但丞相確是楊修敬重,佩服的人。若丞相要我死,我楊修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不好意思,扯遠了。剛才我說的只是一種可能,還有一種可能,便是當今陛下主動禪位于丞相。我知道我這句話是大不敬,但這也是有可能發生的,我不得不考慮進去。
因而,以上兩條相加,足以證明,丞相揮軍南下不是一己之私,而是為了漢室,為了天下百姓,為了華夏的千秋一統。”
陸遜心里震驚不已,他端起茶杯,深飲一大口茶水,以此來掩飾內心的動蕩。
楊修之名早已如雷貫耳,今日一見果然不同凡響。倘若孔明在場,這場文辯一定會很精彩,絕不遜色當年的舌戰群儒。
“祖德之言的確有可能。看來我今天之行注定是無功而返了。不過,即使無功,我也要不負主上所托,盡最后的一把力。”
“愿聞其詳。”楊修知道自己占了上風,沒必要繼續爭執下去。該緩沖的時候就要緩沖。
“主上知道,丞相喜愛幼子曹沖,無奈天不遂人意,讓其過早夭折。如今,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丞相對三公子是寵愛的。不管是長相還是才情,三公子都是出類拔萃的。
自古以來立長立嫡的傳統根深蒂固,這一點在丞相心中也是有的。不過好在長子不存,二公子和三公子又是一母同胞。只要繞過了立長這個問題,三公子便將當之無愧的成為第一繼承人。”
“伯言兄,你這是何意?難不成是來挑撥他們兄弟間的關系,以此來達到禍起蕭墻的目的?”楊修拍案而起,怒目圓睜。
“祖德,稍安勿躁。我知道我的言語會引起你們的不快。但我說的實乃肺腑之言。眼下的局勢你們應該我們更清楚。
二公子曹丕手握兵權,身邊還有一個隱忍多智的司馬懿。提起司馬懿,祖德應該比我更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
要說你在曹魏中最大的敵人是誰?毫無疑問,這個人就是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