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五日一早,明帝就收到了宮中的私信,私信共是四份,她先看了一眼信封上的徽記,見其中一封是薛愷悅的,心里頭瞬間就激動起來。不過在拆閱的時候,她不想厚此薄彼,按的是信封疊在一起的順序。
第一封是敏君趙玉澤寫來的,趙玉澤在信中先是問候她這幾日御體可安康,武功可有恢復,而后便問她趙湘可有在出巡時納侍。玉兒怎么忽然問這個?明帝暗暗奇怪,再一看后面,果然是有原因的,敏君在信尾言道岳曄聽說錢文婷在出巡路上納了個侍夫,擔心趙湘也有這等風流故事,求他代為打聽。
明帝看了暗笑這岳公子也算是用心用到了十分,難怪趙湘不敢娶小莫回家。只是不敢納是一回事,風流浪蕩是另一回事,這岳公子和趙湘之間怕是還有的饑荒要鬧。
第二封信便是英貴君薛愷悅的,明帝按捺住激動的心情,先看薛愷悅所寫的日常活動的前半部分,結果才看了個開頭,就被嚇了一跳,薛愷悅在信中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永樂病勢如何嚴重冷清泉如何不嫌臟不怕累地照料永樂。
永樂果然病了,還病得這么重,這要是讓柔兒知道那還了得嗎?明帝想起那晚沈知柔偎在她懷里跟她講他如何擔心永樂的情形。前天晚上侍寢之前,沈知柔再次跟她講起永樂的病癥,她耐著性子像之前那般安慰了沈知柔,心里卻不大以為然,小孩子家去年生病今年就一定會生病么?柔兒未免太過擔心了。何況永樂的情形她也是知道的,雖然早產了些時日,身子骨不如一般小孩子健壯,但既沒有傳襲沈知柔的心疾,也沒有別的大病惡疾,幾個太醫都說精心養育上幾年,也就和常人無異了。
然而沈知柔卻似窺知到她的真實想法一般,軟軟地靠在她肩頭,對她言道:“陛下認為臣侍過于緊張永樂了?臣侍也知道永樂沒有心疾,只要養育得法,斷不會怎么樣的。可是臣侍身子骨越來越弱了,只怕不能永年。臣侍得陛下寵愛,此生已無缺憾,唯一可擔心的便是臣侍早早去了,沒人能夠替臣侍記住陛下的情分。這孩子是陛下賜給臣侍的骨血,是陛下愛臣侍的證明。他活一日,陛下對臣侍的情分,便在世人心中存在一日。”
柔兒病情加重,不擔心命不久長,只擔心與她的感情不能傳于后世,她還能說什么呢?不待沈知柔說完,她便將他緊緊地抱在心口上。
她一邊決定將信的內容暫時瞞著沈知柔,一邊推算時間,據薛愷悅所言,永樂是二十日發病的,今日是二十五日,她除了薛愷悅的這封信,并未看到冷清泉和江澄的奏報,也不知永樂眼下究竟怎么樣了?
她剛要去看第三封,視線掃到信尾,發現薛愷悅的信她還沒看完,連忙繼續看,這一看,她就再也控制不住滿腔的思念。
他果然與她心有靈犀,她在追憶與他相識的少年時光,他也在懷想她神武過人的風采,她想他想得恨不得肋插雙翅,他也盼著她能夠早日歸來。
她把那“侍萬分思念,旦暮縈心”“侍別無他愿,只盼妻主早歸,令侍得奉尊前”兩句話,在唇齒間反復念,一邊念一邊感嘆,她印象中薛愷悅幾乎沒有當面喊過她妻主,可是在書信里,他稱呼的又是如此的自然,仿佛這個稱呼已經被他喊了千萬遍。
悅兒真是,冷傲的時候能夠冷傲到十分,坦率的時候又坦率得無人能及。
明帝只覺心中的柔情滿得要溢出來,她站起身來,在房間中踱了好幾圈,邊踱步邊喃喃自語:“悅兒,悅兒,朕的寶貝,朕這就回去陪你。”
她剛要去拆第三封信,卻見紅日透窗,房中一片金光燦然,今日中午便要離開這筑州起程,上午還需召見地方官員,時間緊得很,便決定把這兩封信放到路上拆閱。
快步走到安瀾所住的院子中,她心頭全是對薛愷悅的思念,也就沒注意院子中有何異常。侍兒們挑起繡簾,她邁步進內,卻見吏部尚書楚昀正在廳中躬身站著說話,而廳內除了安瀾在坐榻上端坐,也就只有顧瓊在一旁的椅子上坐著相陪,董云飛和沈知柔都不在,侍兒們也全都在門外伺候。
明帝微有不悅,安瀾雖有議政之權,但終究內外有別,這一大早的,楚昀跑來見安瀾,雖非私下相見,但也并不那么合適,這也就是在外面,若是在京里,楚昀也敢一大早跑去明心宮聒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