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殿里,文武百官位列數排,一排八人早已經站于大殿之中,翹首以盼。
百官最前方三位年輕男子格外的引人注目。
四爪蟒袍在身的太子殿下、頭帽有四只白玉珠,格外顯眼。
金黃袍在身的大皇子,也是慶王唐侗,頭有兩只白玉珠;金黃袍在身的三皇子,也就是襄王唐修,頭有三只白玉珠。
著重要說的是大皇子,即慶王唐侗。已故大乾皇后的嫡子,同時也是乾文帝的嫡長子,本是最有機會的帝位繼承人,其人也是儀表不凡,高大威武,模樣像極了乾文帝。
奈何的是天公不作美,從小就習武不喜文的唐侗,十六歲的時候便入軍中鍛煉,弓馬嫻熟倒是一個好的武將胚子,然一次騎兵練習中,突然座馬發狂,硬是拖著唐侗在地上行走了上百米。人是被救下來了,卻落得一個跛子下場,自此也斷送了繼位的可能,二十歲加冠之時被封為慶王,被留在了國都大梁城,許其自選上朝的權力。
所謂自選上朝,便是可上可不上,完全憑心情來。要說慶王也是固執,自封王之后,是朝朝不拉,不管是大朝小朝,他都會拖著有些病體的腿邁入朝堂,讓人看之心憐不已。
也有朝臣曾上折子非議過此事,認為堂堂大乾王朝,卻允其一個跛子入得朝堂,站列班位,實在是不雅之事,便是傳出去也不好聽,請求皇上去了慶王上朝的資格。只是乾文帝總認為有些虧欠自己的兒子,沒有應允。使得慶王就成為了大乾王朝朝堂上的一景。
身體之疾,斷送了繼續大位的資格,使得滿朝的文武都不愿與慶王來往。明知道一個沒有前程的王爺,與其交往有何益處?
偶爾一些郁郁不得志之人也曾想找慶王聊聊,畢竟大家同為天涯淪落人不是。可初一交往便被其硬生生的話語給懟了回來。敢情這位慶王殿下身體有疾之后,性情也是大變,不相信任何人,也不與任何人交換真情,往往誰主動與他說話,都被視為其居心不良。
這也要怪他的經歷了。以前曾被眾人看好之時,哪一個不是馬屁狂拍,什么英明神武之詞匯更是用爛了。便是現在的太子,當初的二皇子唐信也是天天圍著他轉,一口一個皇兄的叫著。可自從落馬被摔之后,太子見到他也只是不痛不癢的叫了一聲大皇兄,便不會在多看上一眼。
任誰有了這樣的經歷,怕也是如同慶王一般性情大變的吧。
說完了慶王在看襄王。雖然不是太子,但他正想向著太子之位邁進著。
封了王而不用離京,甚至連封地是哪里,朝廷都沒有一個結果之下,襄王就把自己當成了太子的備選。天天總是找太子的茬,只是希望哪一天太子失寵,他便可以奪其位,繼承大統了。
襄王表現出了奪太子位的氣勢之后,還真有不少的朝臣投靠在其身邊。畢竟太子身邊的位置也就是那么多,不可能接納了所有人。一些自詡有才,又沒有被太子看中和接納之人便選擇投到了襄王腳下,準備搏上一搏。
有了人,有人勢,襄王的野心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即便是在朝堂之上,只要有機會,他是竭盡所能的打擊太子。只要太子認為是對的,他一定是認為錯;只有是太子想得到的,他一定會搗亂;只是要太子想爭取的,他也會全力爭取,再不濟誰也別想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