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的建筑跟京都的四合院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幾進幾出的。
院子里有一棵非常大的梧桐樹,遮擋住了烈日,人呆著很是清爽。
三間屋子,兩間挨著的,一間單獨在對面,共用一個庭院,有事的話喊一句也都能聽見。
“現在正是時候,你們要是吃膩了外邊的飯,我給你們折梧桐葉蒸新麥饅頭,里面放紅糖,做出來月牙狀的,好看也好吃。”
女人沒招待過,顯得很局促,一直很在他們身后。
院子里有三根杉樹,芽芽問:“你們家要起新房子?”
女人笑笑說:“沒有,這里的人閑的時候花上三四塊本錢,到林區去扛杉樹,等到趕圩的時候去賣掉,一次能掙五六毛吧。”
芽芽跟李敬修都覺得少,頗有力氣賤賣的不甘心。
聶衛平卻說:“能掙一點是一點”
那女人也說:“是啊,能掙一點是一點”
看了一圈下來,三個人都很滿意,連之前對住古墓旁邊有疙瘩的聶衛平也覺得不錯,最后一商量,還是以三十塊錢租下來,女人家負責提供簡單日常用品,因為用的蜂窩煤,也算在三十塊里頭。
芽芽住對面,兩個男的住聯排挨著的。
聶衛平過來幫忙收拾屋子,跟芽芽商量,“既然租金分了三份,伙食這咱們有兩張嘴,出得多一些。”
芽芽‘嗯嗯’點頭,瞧見聶衛平要往外走就說:“哥,我還沒給你錢呢”
“不用,哥有”聶衛平算賬的時候只分了兩份。
芽芽還是從自己的小兜兜里掏了錢:“哥,我有錢”
聶衛平倒是想起來了,全家確實就幺妹最有錢,妥妥的千元戶啊,于是就沒拒絕。
第二天聶衛平沒跟著他們去八公分村。
芽芽跟李敬修幾乎都是白天進村,一呆就呆到下午,才兩天時間就跟村里混嘚挺熟。
兩個人早上進了村,大人幾乎都在做農活,一溜煙的孩子見到芽芽就喊:“姑奶奶好”
芽芽應了,從口袋里抓出一大把奶糖。
得了奶糖,這些孩子看著她的目光都在發光。
這些孩子正在追公雞,想用公雞毛做毽子,芽芽驚嘆:“這里的雞跑得好快,還能飛一小段”
芽芽跟李敬修都有點腳癢癢了。
掃視一圈,芽芽擼起袖子,“走,那只尾巴上的毛最漂亮。”
小孩跟著新認識的姑奶奶屁股后面,哇哇哇的邊叫邊追起公雞來。
路過的大人看見公雞被追得飛起來,有個已經結婚的小媳婦說:“姑奶奶,要什么跟我們說,可別讓雞抓傷了。”
李敬修跟一只雄赳赳的公雞對視,點頭:“要是晚上還好辦一點,拿手電筒照一照就呆了。”
小孩子七嘴八舌的說,他們這里都是夜里趕到雞棚,把門關在里頭捉的。
小媳婦問:“姑奶奶是想吃雞?”
芽芽搖頭,帶著一群大孩子說:“我們只想要雞尾巴上的那幾根毛。”
眾人沉默了一下。
八公分村雖然是個普通的村莊,但是整個村莊都很重視輩分,姑奶奶都這么說了,還能怎么辦呢,有兩個青年也擼起袖子,“姑奶奶,你站遠點,這雞兇,等我們去煮點雞食回來,把雞都引到雞棚里才抓。”
雄赳赳的大公雞一顛一顛的在眾目睽睽之下走向了芽芽,低頭討好的給她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