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都要讓赤水氏和老童頂在前面!這是伯稱最后的念頭。
最早定下要去東方的赤水氏勢力,卻拖到了和蚩尤勢力同時抵達,可見集權不力的情況下,人們辦事有多緩慢。
“來都來了,就一起請進大殿吧,反正最多就是我們三方了…”伏羲不想讓外人來干擾他的事業,但一樣不會施展避而不見或是驅逐的小氣手段。
“兄長大人,怎么只有三方,中心和西方…”青帝的長女,排行僅次于伏羲、大庭的登典問道。
“西方的句芒正忙于追擊白帝,他策動了全部手下,短時間內不可能來管我們這邊,中心處嘛…”伏羲比起雙眼,思考起接下來該如何繼續,沒閑心回答登典,是大庭在做著解說。
“大鴻、倉頡他們只是響應我們一同起事的號召,其實內部意見并不一致,如今仍在整合期,一時半會兒不會出結果。”
“出了結果他們也不會來的,那些人是標準的墻頭草,最多做些搖旗吶喊,絕不會親自上陣!”伏羲睜開雙眼,似乎又有所悟,順口貶低了一下中心的神族。
事實上,大鴻、倉頡等人并非墻頭草,而是內心中充滿了矛盾,根本確定不下來是不是要和曾經主君開戰。
比照起中土的東南西北四方,中心一處算是君臣相得的典范,黃帝對臣子、將士們信任,肯將權利交給每一個神境中的神族,除了黃帝的位置不能分享,其它諸多好處都可以分享。
按理說,神臣和神官們不該反叛黃帝。
然而,在彌生和南子的大變革之下,中心神族的利益一樣要受到極大的損失,神族們原本指望黃帝能站出來為他們說話,可他們發現:黃帝堅決站在彌生和南子一邊。
再大的過往情誼也比不過眼前的利益,中心神族們反復衡量后,決定和伏羲、蚩尤、伯稱(實際為赤水氏)、句芒聯手,“推翻”中土五帝的“無道”統治。
反也反了,叛也叛了,臨到頭來,一聽說黃帝投靠了神皇,正在東方醞釀全面反攻,他們又開始彷徨起來。
一是想到了黃帝過去的好,二是…當然是神皇勢力的武力威懾!
神皇的拳頭厲不厲害沒人知道,但神皇身邊那兩位終階,在山海界中土絕對是名聲赫赫——兇名!
瑤池元君的兇名是日積月累得來的,源紫衣的兇名是她擊敗瑤池元君得來的。
打?估計是打不過,面對終階,再多的高階一樣屬于白費,更何況是兩個終階,更更何況還有一個傳說中的超階,更更更何況還有凌駕于終階、超階之上的神皇!
不打…黃帝一貫以來奉行的是賞罰分明,憑他們做過的這些,怎么罰都不過分。
于是中心一地的神族就當起了鴕鳥,秉承著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的三不原則,單方面和叛亂者聯盟斷開了聯系。
僅存的,仍然堅信“正義”的北東南三方勢力匯聚于青丘山脈以西,翡翠川的大營中,做著戰前最后的籌劃。
喜歡我在東京與都市傳說為敵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我在東京與都市傳說為敵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