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媽媽!水潽出來啦!”
顏素被兒子大聲的叫喚驚醒,忙把水倒進鍋里,拍拍胸脯:
“寶貝兒!幸虧你!不然媽媽又要闖禍了!沒有爸爸,媽媽就靠你了!”
“媽媽,我來煎雞蛋,你管好餛飩就好!”亦凡一本正經的樣子,讓顏素暗自好笑,小孩子還是要戴高帽啊!青春期也一樣!
吃完早餐,他們像沖鋒一樣趕往學校……
自從初中開始,孩子早晨6點55就要到校,據說到初三6點50就要到校了。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據可靠消息,到高中,6:30就必須到教室了,住宿的孩子5:30準時起床,整個兒說好聽點是軍事化管理,說難聽點兒,就沒邊兒了。
而高三的考生曾回憶,高考前100天,每天晚上就睡3-4小時,簡直是非人的生活。
唉!同樣是初中的孩子,在南京,孩子7點20才需要到校,無錫怎么就要這么早?原因是“早起的鳥有蟲吃”嗎?
唉!作業本身就多,上學又早,孩子睡眠嚴重不足,上課質量自然就下降,如此惡性循環,與孩子真的有利嗎?
現在的教育越改越離譜了,孩子越來越不健康,根本沒有與小伙伴一起課外做游戲的時間,為了趕上班里的其他孩子,還要外出補課。
從上小學起,甚至學前,他們每天清晨都是青白的小臉,迷糊茫然的眼神,何來求知欲?
他們根本就是一只只圈養的鴨子,老師則被迫充當填鴨的菜販子,忍著惡心,陪著耐心,昧著良心每天麻木地對待這些可憐的孩子。
他們有什么辦法?這種工作方式就是流水線,你不做他做,自己的孩子也必須投入這個場所,扮演一只可憐得近乎失去靈魂的鴨子。
顏素當年也是某省考試制度中誕生的不幸產物,又或者說原本可以成為正品的本科,后來檢品標準高出其他省份幾個檔次,她就歸類到大專這個殘次品堆里了。
就像出口轉內銷的外貿原單,比國產貨品質多少會高一點,但也只有內行人知道,外行人除了熱鬧跟風,能看出個毛?
凌飛是來自西南貴州,那里的分數不高,他是本科,上的還是名牌大學,在他們夫婦身上,顏素看到了很多不平等,卻也無可奈何?
用凌飛的話講,是你們自己搞自己,就像那動蕩的20年,也是國人自己搞自己,關人外國人啥事兒?
顏素也看到單位那些拼命加班的外地員工,有河南籍人,超生跑無錫來打工,維持生計。
她那寶貝疙瘩,上小學的時候,一直是個墊底兒的學渣,轉回河南上中學,“刺溜”一下往上冒,成學霸了,尤其是英語,老師還讓他當課代表,帶著其他同學早讀……
那女員工從愁眉苦臉的倭瓜,一下變成了整天瞇瞇笑,一有機會就把話題引到她孩子身上的“曬娃狂”,讓人見了恨不能繞道走。
“媽媽,我忘帶水杯了,怎么辦?”此刻,亦凡也是一張倭瓜臉,不過,是一只可愛的小倭瓜。
“給你10塊錢,自己買,好嗎?”
“Ok!”
“今天老時間在門口接你嗎?”
“媽媽,今天晚15分鐘,我做值日生。”
“好!”
“媽媽再見!”
“嗯!再見!寶貝兒!祝你好運!”顏素總是要看到兒子的背影消失在校門口,她才會轉身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