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做完檢查,詢問了情況,便正色道:
“等陣痛間隔時間3-4分鐘,且每次持續半分鐘左右,并有規律地宮縮,就是快要臨產了。”
“那我來記錄時間吧!”婆婆葉函芝立馬拿出手機來,那醫生忍不住就笑了:
“不用麻煩!葉教授,等王教授把東西買來,您兒媳就可以推入產房了!”
把醫囑當功課做,還認真地當科研項目來記錄的,估計也就只有葉教授了吧?
據她先生回憶,因著是葉函芝的高徒,以前常去他們家蹭飯吃,見老師做菜,加作料居然都是用量杯,用量也是在特定的容器中,不超過固定標記刻度的。
也就是說,葉教授做菜嚴格按照菜譜的配料表,絕不會含糊其辭地“食鹽若干,蔥姜少許,醬油半勺……”,而是中規中矩地“食鹽2克,糖1克,水20毫升……”
她的生活中,都是以數據為參照的,都是量化的經驗值,故而,在行事風格截然不同的顏格看來,這親家母還真是奇葩一枚,這也就是她不愿留南京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設想一下,一個做菜做飯都是憑感覺的人,被一個實驗者窺探,時常若有所思地觀察著你,并且,認真地探究著健康指數,以評定你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合乎科學養生的標準……
這就好比,你的餐廳時刻要經受評論家的審視,時刻面臨被摘星的可能,作為主廚,個中滋味兒,一定不好。
而葉函芝不會“言傳”,而努力在行使“身教”,強化科學的養生理念,聰明如顏格,她懂,卻不愿接受。
開玩笑!
雖然農家樂不用自己親自上陣,可她做菜的手藝可不是亂蓋的,就算廚師臨時有事兒,她也能頂上,弄出一桌像樣的標準酒席,不會讓人懷疑菜品的質量。
而她的手藝在家族內外都享有盛譽,又豈是區區一個拿量杯做菜的葉教授所能企及的?
在她看來,葉教授連幫她配菜都不配,因為她依靠的還是各種工具,一點刀工都沒有。
這樣的人,還試圖來影響自己?!真是關公面前耍大刀,太自不量力了!
不過,再不屑,面上都不能表現出來的,畢竟是親家,不是嗎?
可時常這樣憋屈著,一天兩天還能忍,長此以往,定是要憋出內傷來的。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好!”還好,葉函芝對婦產主任還是非常尊重的,都說術業有專攻,自己對婦科領域非常陌生,當然,要聽專家的話了。
見章澤寒皺著眉,咬著嘴唇,她又心疼道:
“小寒,如果痛的話,就喊出聲來好了,這樣能分散注意力,減輕痛苦。”
“嗯!”其實,章澤寒很不喜歡大呼小叫,那樣也太不文明了,還有擾民之嫌,可婆婆這么吩咐,她又不能反駁,只得悶悶地回了一個字,算是禮貌。
心里卻在盼著王教授快些回來,也不知道,他都去買什么了?
葉函芝只當兒媳面皮薄,不好意思,想著自己年輕的時候也這樣,尤其是第一次上講臺,心跳到大腦缺氧,都不知道自己都在說些什么?一心就想著:快點下課吧!快點下課吧……
而媳婦兒章澤寒在他們面前也較拘謹,恭敬多于親昵,盡管老夫妻倆一直在努力湊她,無奈這小姑娘慢熱,他們也只好將耐心作養料,小心呵護這位令兒子幸福的女孩兒。
當王睿哲教授大包小包“哼哧哼哧”跑進病房的時候,張醫生(婦產科主任)微微有些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