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宏大、寬泛的命題就越是難以寫出好文章來……嗎?
是,也不是!
若是考生只囿于面前的題目而作泛泛之談,那這次殿試所作之文就必然空洞乏味,別說入皇帝之眼了,就是一般讀書人都能從中挑出無數的錯誤來,如此一來說文章難寫倒也合理。
但是,倘若能沉下心來,從某個自己熟悉的角度切入,再契合國強民富這個命題來作文的話,想要寫出一篇出彩的文章倒也不是太難。當然,前提在于考生要有著相當閱歷,至少得對大越朝如今朝野間的諸多事情有所了解才行。
不過既然是能從一場場的科舉考試里殺出來的最后的勝利者,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會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個清醒的認知,哪怕其中有一些是寒門子弟,未必知道官府朝廷政策,但好歹也能根據自身來推導出一些有利于社稷百姓的說辭來。
所以,在一開始的茫然錯愕后,隨著他們慢慢定神,一些考生的心思終于活絡,有人閉目沉思,有人提筆在紙上書寫著什么,卻是個個都投入到了面前的文章中去,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李凌。
他其實是最先想明白該如何入手作文的考生之一,畢竟皇帝的這道題就是由他的一句話而出。而所謂的強國富民更是很快就讓他想到了自己一直在做,也在不斷推行的一件事情——開商!
大越雖然比之后來歷史上禁錮思想最是嚴重的明清要好得多,對商業也是有著一定鼓勵成分,但隨著時間推移,儒家學說真正掌握話語權后,農本商末的思想也已深入到民族骨髓之中。縱然還沒有提出什么抑商的政策,可太祖太宗朝時蓬勃的商業已然受到了極大的壓制打擊。
所以現在李凌就是要趁此機會把自己的觀點提出來,或許就能讓皇帝生出一絲不一樣的想法來了。
想到這兒,他的目光一閃,已提起筆來,一排排工整的館閣體就在紙上流淌開來——
“臣啟陛下:古人有云,民為國之本,而臣以為財為民之本。唯其有財方有糧,有糧在手,則,民心可定,如此則天下大安。
“所謂財者何?金銀銅錢雖為財富,然寒不可衣,饑不可食,不過沙石耳……”
沒有任何虛套的說辭,李凌開篇就直奔主題,提到了財富的概念,然后便以金銀等物其實沒有必然用處來引出糧食布匹的重要性,再通過這些來把運送各種貨物于天下各方的商行商人給牽引出來。
直到這時,他才開始深入的講述起商業對一個國家穩定發展強大的種種好處來:“……江南之茶葉絲綢,北方之皮貨藥材,湖廣之米糧……凡此種種物品,于當地而言只是小利,若然輸送天下,其價值所增何止十倍。然百年來,我大越官府所得幾何?皆因商路未暢通,致使多少財貨由此糜費。幸亡羊補牢,時未晚也,今尚能大力通商,以各地之貨換天下之富,終能使我大越百尺再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