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時間已經來到了九月初五。
大越自來就有規制,大朝會是逢望朔,也就是初一十五才會舉行,那時在京六品及以上身有職司的官員都將入皇宮參加;而除此之外,則還有每過五天就會舉行的小朝會,相比起前者,它雖然參加者更少,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參加,但其重要性卻比大朝會要更強。
因為說到底,那聲勢浩大,從四更天就要集齊滿京官員于皇宮之前等候的大朝會更多只是象征意義,幾乎沒有什么重要的國家政策是通過如此朝會來決定頒布的。倒是每五日一回的小朝會,因為與會者身份更高,皆手握中樞要權,反倒能向皇帝提出更多有建設性的建議來。
今日正是小朝會的日子,天亮不久,一大群身著朱紫官袍的文武官員就排著整齊的隊列進入了皇宮,來到莊嚴肅穆的崇政殿前。
隨著韋棠一聲長喝:“群臣入朝……”
眾官員便小步趨進,入得宮殿,然后便是在丹墀前跪坐數排,叩首見禮,由此,今日的朝會也就正式開啟。
和往常一樣,皇帝都會與朝臣就最近國中一些重要事務進行商討定策,比如某地遭災,某處財政又有吃緊,或是哪里又出了什么亂子,都是需要各相關衙門來做出一一應對,并將相關職責落實到某個掌權官員身上的。
這些事情無論是皇帝還是宰相,亦或是其他官員,也都已熟絡得很了,自然沒有過多疑問,飛快定下。
直到最后有一名官員提到淮北又有羅天教徒行蹤集結時,皇帝才稍稍皺起了眉頭來:“著當地官府嚴加防范,另外讓地方駐軍也多抽調一些兵馬于各要緊處守好了,可不要讓這些宵小之徒真作出什么亂子來。樞密院,兵部……”說著,他的目光落到了隊列前方的兩個官員身上。
樞密使和兵部尚書同時上前一步,躬身答應:“臣等遵旨,臣等定會在朝會后定下預防策略來,絕不讓那些賊人在淮北鬧出亂子來。”
皇帝這才滿意點頭,目光從群臣身上快速掃過:“諸位愛卿可還有其他要事稟奏嗎?”
群臣都陷入沉默,顯然暫時他們是沒有其他要務需要在早朝上提出了。見此,大家都覺著今日的朝會也就要到此為止了,不少站在后面的官員,都不覺松垮了一下身子,總是端著架子站在殿內,可不是件輕松的事情啊。
可就在這時,皇帝卻再度開口:“既然諸位愛卿暫時無事稟奏,那朕倒有一事想在此處提上一提了。”
他這話讓群臣一怔,隨即又紛紛應是,擺出一副洗耳恭聽的樣子來。皇帝似笑非笑地掃過眾人,目光在禮部尚書樊梅生的身上停留了一會兒,這才說道:“前幾日里,有朝中一些官員聯名向朕上疏,提到要將太子召回京師。此一事,我想你等多少都有所耳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