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蕭承志,在京城倒是過得頗為滋潤。
一開始,他在京城只是和一些勛貴子弟一同讀書,而他豪爽仗義的性格居然真就和這些相似出身的紈绔子弟們打成了一片。倒是皇帝真讓他學的什么經世禮義的東西,他沒能學進去多少。
所以等到去年秋季,確認他不是讀書的料后,皇帝索性把他又丟進了軍營歷練。這一下,卻讓蕭承志如魚得水,在軍營中混得風生水起,短短時間里就結交了不少朋友,與其他勛貴子弟一比,他這個定西侯世子居然也算不錯了。
也是靠著這些經營出來的人脈關系,蕭承志才能對朝中變化有所掌握,知道了聞銘和江南的種種事情。不過他對什么重編民冊這樣的大事還是有些懵懂,所以信中更多就是隨口提提,讓李凌放寬心罷了。
讀過兩人的來信,李凌也只能苦笑,不過還是為兩個兄弟眼下還算安穩的境遇感到高興。隨后又想著何時大家還能共事,還能跟在西南時那樣聯手,又是一陣唏噓……
這樣的情緒,在幾日后,徐滄回信送到,才再次發生了變化。在看完他那厚厚的一沓信后,李凌的心瞬間沉了下去。事情,已無可挽回,走向了最差的結果!
作為朝中官員,哪怕只是翰林院中一個不起眼的小官,徐滄對朝中發生的事情的了解,以及對其背后隱藏的含義可要比那兩位詳細和透徹得多了。
“臘月十一,京中有人散播江南之亂其實是官逼-民反。是因為聞銘平日過于苛刻待民,使百姓生活難以為繼,才讓羅天教逆賊有有機可趁,方有連番之亂。”
“臘月十三,有御史臺數名言官彈劾聞銘種種不法事,被陛下駁回。然次日,又有十數名言官上表彈劾,言說他有意攪亂江南局勢,才會提出重編民冊之事,陛下依舊駁回。”
“兩日后,十五日,彈劾聞銘者達三十七人之數,且不光為言官,也不只是江南官員,直言其狼子野心,欲在江南行不軌之事,為朝廷修民冊是假,為自己邀名是真,陛下將之發回政事堂,由宰執人等商討其功過。”
“十八日,又有超過三十名官員上表彈劾,直言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今之聞銘,便是江南之慶父……次日,相關彈章再上,而聯名要罷聞銘之官者,數字更是達到了將近百人,大勢已成……”
光是看著這一連串的陳述,李凌就只覺著頭皮發麻,后背生寒,這才知道聞巡撫所面對的情況要比自己想的更危險,更艱巨。
或許一開始,皇帝是打算要保他的,也想推行在江南重編民冊一事。但隨著朝中百官不斷地反對彈劾,皇帝也好,宰執們也好,他們的立場勢必會發生動搖與改變。或許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下,才有了之前陸謝兩家所知的消息,重編民冊一事徹底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