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隨著邊關軍事稀少,再加上幾邊前的那場敗績,就使武將在朝中地位下降,他這個樞密使更是情況堪憂。若是再因此狠狠得罪了皇帝,之后的日子只怕更艱難了。
想明白這一層后,郭昂終究是選擇了明哲保身,沒有再開口反對。只有陸縝還在苦口婆心地進言勸說,但有王晗在旁辯駁,他也難以做到說服皇帝。
直說了好半天后,皇帝才有些不耐煩地擺了下手:“好啦,你二人的意思朕已清楚,無非就是你有顧慮,認為不該輕動邊將。可陸卿,你可有想過,若放任不管,讓他們坐大再生出叛逆之心,甚至行那不臣之事,對我大越來說,威脅只會更大啊?”
陸縝倒是早就預料到有此一問,便即作答:“陛下所慮自然在理,但在臣看來,此事其實并不難解決。一下把數十邊將都調回京師自然不妥,可若一個個來,情況就好了許多。只要徐徐而圖,臣以為半年之內,就可明辨是非,既可確保邊疆安穩,又能讓陛下寬心。”
皇帝雖然有些不那么滿意,但也看得出來,這已是陸縝做出的最大讓步了。便掃了眼王晗和郭昂:“你們兩個以為如何?”
“臣以為這么做會不會太拖延了些?”
“臣以為此法倒是穩重,可以一試。”
最后,大家便把目光落到了身份最低,一直都沒怎么開腔,幾乎沒有存在感的參知政事唐千文的身上:“你怎么看?”
“臣以為,穩妥些也是好的,不過這首先要查問的人選卻是關鍵所在。”唐千文倒也有自己的一點看法,并不是完全來此打醬油的,斟酌著道,“比如沈董二帥,那可是邊軍定海神針般的人物,實在不能輕動,而一些其實所在并不太重要的軍鎮將領,也可暫緩召見。倒是一些位于要沖邊關的將領,才是最需要及時甄別的。比如多年來一直鎮守定虜關的總兵關烽。”
這話還真就提醒到了郭昂,他也深以為然地點頭:“唐大參所言甚是,定虜關位于霸州之東,防其后路,一旦那里真有變,只怕霸州便危險了。而霸州,又是我北疆諸多關城中僅次于幽州的大城,是斷不容有失的。所以確認其忠誠,便是眼下的重中之重。”
他這一分析,陸縝與王晗也深以為然地點頭認可:“那就先從這個關烽開始,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幾名重臣已有了統一意見,皇帝自然從善如流。雖然慢了些,但好歹是按他的意思開始甄別邊將了,所以他便一點頭:“那就按此而辦吧。就從關烽開始,讓邊關眾將一一回京述職,確認他們的忠誠。”
“臣遵旨!”四名臣子忙拱手領命,接下來,就是由政事堂和樞密院聯名下達政令,把相關將領一一調回京城了。
在皇帝,和這些臣子看來,這一切也只是為防萬一,雖然存在一定風險,但完全可控。或許用不了半年,一切就能徹底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