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提到,劫奪糧食的,竟是一伙亦匪亦民的盜賊,他們出則為匪,打完劫后回鄉一藏就成了良民,讓當地官府都拿他們沒有辦法,因為并無線索可查。
但這一回,他們卻是撞上了鐵板,禁軍精銳加上皇城司的密探,正好是他們的克星,在一番順藤摸瓜后,便確定了他們的落腳點,然后便是一場夜襲強攻。幾乎都沒付出什么代價,就把這一伙上百人的盜匪給一網打盡,并從那個看似是普通村莊的巢穴中繳獲上萬石的糧食,外加數千兩銀子的財富,都是他們多年行劫所得。
這一下,自然全都充入軍糧,禁軍將士們也多少得了些好處,這讓大家的士氣更盛,甚至都有心繼續在附近尋找那些同樣來歷的盜匪群了。是的,大越西北這一帶,因為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那也是盜匪叢生,很是叫當地官府頭疼呢。
不過楊家兄弟到底是知道輕重的,不敢因小失大誤了正事,所以很快就收束人馬,押糧北上。同時他們也在信里提醒了李凌一句,之前為他們定下的送糧時限可所余不多了。
話說之前奉命轉運軍糧時,朝廷就給出了時限,必須在二月底前把第一批軍糧運送到位,但因為道路難行,各種意外等等原因,路上的時間終究多有耽擱。尤其是出了事的這兩路軍糧,更是直到現在都還沒正式進入北疆呢。
不過好在北疆邊軍隨著朝廷的軍令下達,再加上各地將士的紛紛猛醒,總算是把戰事給穩住了。
自今年以來,鬼戎人雖然多路進軍,想要再次復刻之前的成果,卻被各地守軍給死死擋下。幾場戰斗下來,他們不但沒能再克城池,反而在一座座邊關城鎮前折損了不少兵馬。
再之后,就如李凌一早便在文中所提到的那樣,本就是多個部落因利益而聯合起來的鬼戎人在遇到挫折后不能保持團結,一部分人馬還想再打,一部分人馬便已主動退卻。
尤其是在進入二月,天氣漸漸轉暖后,許多部族更是打起了退堂鼓,想要返回草原牧馬放羊去了。他們唯一的顧慮就是大越邊軍會報復追擊,這才堅持對峙,但就各方面的情報來看,把這一支來犯的敵人趕出大越國境已經是必然的事情了,接下來就只看朝廷和邊軍將領是個什么打算,是否會乘勝追擊,讓來犯之敵付出多慘重的代價了。
而這方面的決斷,也關系到了李凌接下來的行動。要是朝廷還想繼續朝北用兵,他這個北疆軍糧轉運都督就還得幫著從別處籌措調度軍糧,這依然是一項極其艱難龐雜的工作;而要是朝廷覺著趕敵出國境就可收兵,那就只需要把手頭這批糧食送去北疆,便算完成任務了。
只是這方面的情報卻還不夠準確,讓已經準備離開應州的李凌頗感頭疼,卻又無可奈何。軍中之事瞬息百變,真不是他一個文官能理解過問的,現在只能先把眼下的差事辦好。
二月初八,李凌正式離開應州,率著長長的隊伍朝著晉州出發。雖然淮北與晉州其實是相鄰的兩省,但是應州與北疆卻還是相隔千里,恐怕是沒法趕在時限內抵達了。
所以這一路上,李凌索性也放開了懷抱,一面督促隊伍快行,一面則不斷留意沿途水陸交通,考慮著今后該在哪里設置運糧隊伍的中轉站,以確保今后的軍糧運送能以更安全便捷的方式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