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想想一旦北伐進入漠北,在那完全陌生的環境里開辟出一條后勤通道,又要為至少二三十萬大軍提供充足的糧草輜重,他就有種不寒而栗的感覺。那工作量計算量絕對要比之前的多出十倍,自己就是不吃不睡拼命做事,怕也要小半年才能制定出個完美的運糧方案來。
所以還是不對北用兵為好,只要耗著,總有一天北方的鬼戎會衰落,最后如歷史上的游牧民族般,徹底被中原文化所吸收同化。
除了北伐大事外,其實還有一件事情才是和李凌關系最是密切的——他被不少朝廷官員彈劾了。彈劾他的罪名就是辦事不力,影響了中原各地春耕。
當李凌看到那幾份特意送來的彈章時,雖然有些惱火,卻也不得不承認他們說的不錯。因為就是在自己的安排下,抽調了中原不少民力運送糧食到北疆,還有一部分人,更是被他強行留了下來,用來往返各地送糧。
這一留北的民夫數字可真不少,足有七八千之多。而這些人,全都是青壯男丁,也就是地方上的耕作勞動主力。而眼下,正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耕時節,正需要這些勞力墾荒播種呢,結果倒好,大批人力跑到了北疆,地方上自然捉襟見肘,處處難辦。
一旦春耕不足,便會影響之后的收成。一旦收成不好,各地的稅賦自然要受到極大影響,從而使地方官不好向朝廷交代,影響他們的前程仕途。所以說到底,就是李凌的這番征發民夫,影響到了這些官員的仕途,大家自然不干,紛紛上表彈劾,想把人口給要回來。
對此,朝廷倒是知道輕重的,沒有半點怪責李凌的意思,只把這些彈章留中不發,然后政事堂方面還特意把幾封措辭最是急狠的彈章給送了來,顯然是在寬李凌之心,讓他更賣力地當差了。
看完這些內容后,李凌也是無奈。受限于眼下的技術能力,確實太多事情需要人力來做,自己能做的,就是盡快騰一些人手回中原去,或許能解中原之困吧。
不過說到底,這一切的關鍵還是在于前線戰事,什么時候能順利把兩座城池都拿下了,把入侵的鬼戎人都殲滅了,一切就能恢復原狀。而照目前的戰報來看,這一日應該已經不遠了吧。
……
日暮黃昏。
隨著一陣當當的鳴金聲起,正全力作著登城猛攻的大越軍隊再度退了下來。
這一場戰斗,從午后直打到傍晚,結果除了折損了數百人馬,越軍卻是沒有其他收獲,霸州城堅固的城墻依然高高聳立在那兒,完全沒有半點即將被攻破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