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當隊伍從得勝鎮出發前,李凌便派了楊晨離開,帶了自己的書信和一些說辭去見還受阻于云州城下的董公望,希望能將他請來,既保證自己的安全,同時也解決邊軍中的一大問題。
當然,以李凌的身份,對于能否真在這個關鍵時刻將身為軍中統帥的董公望請來也不敢有太大把握,他只是盡了自己的一切所能,去引導事情朝著對自己更有利的方向發展而已。
為此,他在給董公望的信中就提到了方文弼的事情——那可是董公望一直倚為左膀右臂的親信幕僚啊,結果卻背了他想要殺李凌,這本身就讓老將軍感到了一陣理虧——但李凌在此事上卻沒有半點追究的意思,反而為董公望開脫,說他也是受人蒙蔽云云,自己更相信老將軍是一心為國,沒有其他私心的。
光是這一封書信,就足以獲得董公望對自己的好感了,但李凌真正打動他的手段卻是由楊晨代為口述:“董帥,我家大人這次委實是沒了法子,才不得不讓卑職前來求救啊,而且此事不光關系到李大人一人之生死,更與我大越邊關邊軍息息相關。”
已近六旬,經歷過太多軍中和朝中風浪的老將軍自然不會被這幾句大話給影響到,當時的董公望只是似笑非笑地聽著,擺出一副“你說便是了”的態度。
楊晨倒也沒有露怯,當下就按照李凌的囑咐,繼續道:“董帥別以為卑職是在危言聳聽,我所說的每一句都是確有其事,都是發自肺腑。
“方文弼為何欲置李大人于死地?皆因太子欲除李大人,而究其根本,還是在于去年時我家大人為民做主,把永王的一些過失給查了出來,導致其丟了差事。這讓太子生出忌憚,生怕自己到時也會重蹈覆轍,那還不如先下手為強呢。
“而在方文弼害李大人不成后,這一事就落到了崔成雙將軍的身上。不敢有瞞董帥,崔將軍早在數年前就已投到了太子門前,這實在不是我大越朝廷之福,更非我邊軍之幸啊。邊軍將士要的是什么,就是一心為國,不計個人得失地為國戍邊,而不是蠅營狗茍去為自己謀私利。就如董帥您一樣,幾十年如一日,守邊為國,才能保我大越邊疆安寧。
“可這崔成雙呢,卻是一早便走錯了路。之前或許只是一時之差,但隨著心思不斷變化,他做下的錯事卻是不斷增加,搶攻霸州在前,又有與賊人外敵勾結,欲置我運糧隊伍于死地在后。董帥,這等行徑已經和叛國通敵沒有什么兩樣了。”
面對他的這一番說辭,董公望終于是神色有了變化,皺眉道:“這些只是你的一面之詞,若無確鑿證據,老夫只能認為你是在污蔑。”
“證據,卑職當然是有的,信中會附有那些賊匪外虜的供詞,他們已交代得清清楚楚,是受了崔成雙的指使才能對我們的行蹤了如指掌,才會沿途不斷設伏襲擊,致使我運糧隊伍損傷慘重。
“另外,就其中一名鬼戎首領所交代,他們所以會配合崔成雙對我運糧隊伍出手,除了是看中了咱們的糧秣輜重,想以此補充自身,逃出大越國境外,更在于他們也是受了自家同族之人的請托。
“因為在此之前,崔成雙便已經和霸州城里的一部分鬼戎人達成了協議,鬼戎人幫他截殺李大人,而他則放城中守軍一條生路,讓他們能滿載著城中財富離開北疆,返回漠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