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地獄的道路是由善良的愿望鋪成的。
作為國王路易十六缺乏剛毅的性格,作為非常時期的法國君主這樣的性格害人害己。
當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的時候,一個農民激憤地喊著“窮人交稅,而豐衣足食、成天花天酒地的貴族卻免稅,這是什么道理?”
這種稅收制度同樣也是唐帝國毀滅的原因,太平公主有很多田產,但作為貴族階級,她不需要交“租調傭”,空虛的國庫需要楊國忠這種擅長搜刮民脂民膏的人,這也是為什么安史之亂爆發后百姓并不期望唐王朝繼續執政的原因。
對窮人階級的壓榨形成了暴力的溫床,從1783年7月到1784年2月火山爆發這段時間,西歐的夏季氣溫都很低,干草極度短缺,牛羊被廉價宰殺。
一開始是沒有肉吃了,然后是沒有糧食,長期糧食短缺讓法國社會失序,又恰在此時,美國獨立戰爭開始打響了,西班牙、法國陸續參戰。
殖民地的稻米是法國糧食來源之一,美國獨立后就再也買不到原本低廉價格的稻米了。
士兵的數量一般是民眾的十分之到十五分之一左右,一旦民眾揭竿而起,鎮壓是完全不可能的,隋末農民起義、唐末農民起義、李自成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都是農民起義。
普通平民的組織能力有限,但是遇到了有知識、財富和政治才能的資產階級后就不一樣了。法國大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它就像是生活本身一樣,是一個復雜的混合物,它既鼓舞人心,又讓人難移接受,希望和恐怖交織,暴力和博愛雜陳。
這是一場恐怖循環上升的結果,在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催動下激進派才越來越得勢。
艷后瑪麗很有教養,而且很可愛,不過她太不了解民間的疾苦了。
貴族階級過度追求生活的品質,導致中產階級和普通平民跟風,這種典型的消費主義能帶來一時繁榮,卻最終會滅亡。
隋末楊玄感起義的時候中國遇到了旱災,在隋文帝楊堅的時候曾經推行過義倉稅,意思就是把豐年的收成收起來,災年的時候放出來賑災。
然而他的兒子要遠征高句麗,從中原到東北路途遙遠,如果通過陸路運輸會造成很大消耗,于是楊廣開鑿大運河。
在修完了大運河之后,洛陽的地理位置比大興城更優越,于是楊廣又修建東都洛陽。
修完了洛陽他又讓其他商旅過來參觀,展現天朝上國的購買力,希望商人們都到中國來經商,但是那個時候到普通平民已經沒有能力購買從絲綢之路運來的奢侈品了,那些昂貴的香料主要還是給貴族階級使用。
商業能增加稅收,有了軍費之后他又征兵百萬打高句麗,但是這場戰爭他輸了,十萬隋軍的頭顱被高句麗人做成了“京觀”,他前后發兵征討高句麗三次,都以失敗告終,那些本來用作賑災的義倉糧食被當成了軍糧,當百姓要求開倉放糧的時候官員卻不開倉,楊玄感起兵后全國到處烽煙四起,餓極了的人殺了官兵,開了糧倉,但是毫無管控的情況下是大量糧食被浪費,因為糧食太重了。
隋朝留下的糧食夠唐帝國吃五十年,楊廣是在糧食滿倉的情況下被推翻的。
常平倉制度是中國古代政府為了調節糧價以供應官民所需而設置的,法國大革命之前的糧價波動完全交給了價值規律,美國人在大蕭條時期借鑒了中國的常平倉制度,保證了糧價穩定。
一戰前農民大量投資農業,農產品產量增加,戰后失去了海外市場,農產品過剩。
農業在美國經濟結構中基礎地位薄弱,造成農業長期蕭條,當時農業產量和天氣的關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