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除了要防倭寇,還要防這些想開所有港口的歐洲商人,避免他們用銀元把中國的物資給掠奪走。
1876年因干旱導致德干高原農作物欠收,印度是一個季風國家,農作物的生產完全取決于夏季風到來的時間,夏季風來得早會導致洪澇,來的晚則會發生干旱。但是英國駐印度的殖民地政府經常出口糧食;在饑荒期間,總督監督向英國出口創紀錄的640萬噸重量的小麥,這削弱了印度南部豐富的食品和經濟實力。
總督為了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的加冕舉行了6萬人的盛大宴會。
糧食商品率是出售的商品糧數量與糧食總產量之比,其高低取決于一個地區內的人地關系,地廣人稀的地方糧食商品率高,印度人多地也多,可是1876年那么高的糧食商品率是有問題的,而且印度的土地不只是種糧食,還要種其他經濟作物,以前的印度統治者如果一出現饑荒,會迅速采取措施應對災難。而英國人到來后,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而過度開發印度的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結果。他們并不關心饑荒導致的嚴重破壞,唯一關心的是饑荒對稅收造成的影響。
首次饑荒發生于1770年,當時情況相當嚴重。這場大饑荒從1769開始到1773年結束,造成1000萬人死亡,比二戰屠殺的猶太人還多。
1771年開始大規模的死亡時,東印度公司反而把稅增加到60%用以彌補征稅人口的減少。勞動人口減少導致產量降低,意味著稅收下降。那些在饑荒中幸存下來的農民被迫支付雙倍的稅收,以確保英國財政部的收入不減少。
在1873到1874年的比哈爾邦饑荒中,通過從緬甸進口大米避免了嚴重死亡。然而孟加拉政府及其副州長理查德·坦普爵士被批評在慈善救濟方面花費過多。
對于1876年再次發生的任何超額指控,印度政府的饑荒專員不僅在糧食貿易方面放任自流,而且還在嚴格的救濟資格標準在更多微薄的救濟口糧。覆蓋了印度南部的馬德拉斯地區,估計有550萬人喪生,饑荒最終覆蓋面積67萬平方公里。
印度人正在餓死,英國卻在賣掉他們的糧食,用以保證英國本土的糧食安全。
如果明清時期的平民為了獲取白銀,將糧食賣給了外國商人,糧食商品率過高,那么就有可能威脅國土安全。
上交的糧食還有給軍隊吃的,所以銀子太多不是好事,以當時的文盲率,他們根本就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有銀子怎么會換不到糧食呢?
“閉關鎖國”是一種貿易保護,同時也無意間起了封閉港口的作用,至少沒聽說過黑死病在明清港口城市蔓延。
反倒是1880年沿著貿易線傳播開來了。
1946年的這場饑荒不是由自然災害引起,也不是因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或敵人的封鎖造成,這場饑荒完全是可以預見和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