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存了在銀行有100萬存款,要買房子,首付100萬,貸款200萬,總共300萬,開發商拿到這300萬,又存進了銀行,銀行的存款憑空就多了200萬,此刻整個貨幣系統就多了200萬。
在貨幣系統里這200萬叫派生貨幣,和各國央行所印刷的基礎貨幣一起組成貨幣總量。這個貨幣總量會影響通貨緊縮或者膨脹,印刷的基礎貨幣量是可控的,派生貨幣往往數倍于基礎貨幣,并且對貨幣總量的影響很大,但央行無法對它進行控制,因為放貸的是銀行。
然而日本央行有個秘密武器,“窗口指導”,這就相當于日本央行派人手把手教導銀行把貸款放給誰,放多少貸款,以此來控制貨幣總量。
二戰后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和道奇計劃,并扶持日本經濟復蘇,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的主要大企業基本上是依靠日本央行扶持起來的,同時另一方面貸款給政府大興土木,才在短時間里恢復。
在廣場協議簽訂前美國發動朝鮮戰爭和越戰也用到了日本,廉價的高素質人才當然能創造出巨額利潤。
如果照著這個速度發展下去,日本肯定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不過斗轉星移,曾經有利于日本的外部條件沒有了,兩國的貿易金額日益增長,這本來是件好事,前提是貿易均衡,日本出口的貨物比從美國進口的多,就和當年英國進口中國的茶葉、絲綢比傾銷給中國的棉制品多一個樣。
尤其是日本的汽車,嚴重影響了美國本土汽車產業,媒體首先受不了了,在輿論宣傳下民眾開始反日,各種砸車場面在全國各地上演。
避險貨幣也叫保值貨幣,指不易受政治、戰爭、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最大限度地避開上述風險。公認的傳統避險貨幣是瑞士法郎,有時候其他如美元也經常充當避險貨幣。
日本是島國,不易受政治、戰爭、市場波動等因素的影響,能最大限度的避開貶值風險。
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日益強大,在美國推動下日元開始國際化。國際化后日元可以和美元、德國馬克成為國際結算貨幣,進入各個國家央行成為儲存貨幣,但是對日本來說并不是好事,因為會涉及匯率問題。
匯率是涉及對外貿易時經常用到的,貨幣和商品一樣存在供需關系,日元國際化后國際市場需求量增大,日元后果增值,這樣日本的商品就不好賣了,這也是日本央行控制的把戲之一。
國際化后日元就可以自由兌換,“金融黑船”來了,日元兌換限制取消,大量外國資金進入日本的金融業,這樣一來“窗口指導”就被撕開了一個口子,央行再也不能再完美控制貨幣總量了,從87年開始日本國民并不是主要把錢用在消費上,而是投到了房地產、股票等資產市場上,日本股市進入瘋狂狀態。1990年日元、債券、股票同時貶值,泡沫開始破滅,自此以后,日本經濟始終在走下坡路,在瘋狂增長期銀行拼命借錢給平民,讓他們貸款,以此來獲得派生貨幣。
1990年3月27日,大藏省發布了“金融機構不動產融資總量限制”的通知,開始對不動產融資進行限制,日本各大銀行開始大幅度減少發放有關房地產的貸款規模,提高貸款利率,并開始征收地價稅。這些措施對抑制房價上漲產生了效果,日本房地產泡沫走向破滅。1991年以后日本幾大都市圈的地價開始明顯下跌,現在日本的住宅價格還不到泡沫時期的一半,剩下一半房價就是被當初求著“韭菜”們借錢的銀行給收割走了,等于300萬的房子只值150萬,本來可以自己首付100萬貸款50萬就能買到的房子,要多支付150萬元,那相當于是普通人很多年的收入。
房地產泡沫讓實體經濟也遭到沖擊,日本實體經濟轉入蕭條、國內失業人數增加、國民持有的股票和房屋價值大大縮水、民眾對房地產市場從希望逐漸走向絕望的時候,日本整個社會也沒有出現大的波瀾和動蕩,全民進入低欲望時代。
盡管日本經濟遭遇房地產泡沫破裂、次貸危機的打擊后陷入停滯甚至倒退,日本經濟基本面也遠不如美國,但日本龐大的經濟體量仍對日元形成有效支撐。日本擁有較大的外匯儲備規模,并且是全球主要債權國之一,這有助于維持日元幣值穩定,并且加大做空日元的難度。
日本是一個法治國家,也是一個誠信社會,國民普遍具有較強的契約意識。孩子從小就受到家庭和學校的教育,要遵紀守法,信守承諾。
所以除了白銀之外,日元也是一種很好的避險貨幣。
西弗勒斯一直都在想給組織取一個名字,將他們和食死徒區分開來,盧修斯馬爾福就想了一個。
哈士奇那蠢狗和狼很像,經常在雪地里奔跑,不過它是拉雪橇的,遠不如在冰天雪地里又冷又餓的狼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