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不只是日本,就連中國也有“下克上”的精神存在。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之間通過“門當戶對”的方式聯姻,實現階級固化,對用人的選拔方式采取九品中正制,品評主要有三個內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2、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3、定品。即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但晉以后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五胡亂華時期,豪門貴族衣冠南渡,東晉偏安江南,北方淪為一片焦土,百姓不僅流離失所還被屠殺,門閥世家卻學佛來讓自己心安理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那些寺廟就是士族不思進取,只顧及自己的利益的證據,百姓如果不靠自救的話北方漢人就絕種了。
這個時候寒門子弟開始肩負起救亡圖存的責任。世族是有世襲特權的,他們靠著血脈延續聯系在一起;門閥是靠門生、故吏因為利益捆綁在一起,他們不一定世襲但是他們享有特權;寒族簡單地說是家境貧寒靠讀書或者軍功博取的功名,靠軍隊起來的叫軍閥,袁紹前期是士族門閥,后面就是軍閥了。
門第觀念是按照家族狀況聯姻,這也是一種階級固化的藩籬,一個有真本事的人為什么要給一個上不得馬、拉不得弓的廢物效忠呢?
天命無常,惟有德者居之。
就連傳說中周文王、武王也是篡權的亂臣,只是他們的所作所為被儒生美化了。
北魏、隋唐的君主都是武川軍閥,他們也算是寒門,當時的五姓七家非常高傲,依舊保持著內部聯姻的傳統,連和皇帝李家聯姻也不愿意。
那時候能娶五姓女是很榮耀的事,就像一個窮小子忽然中了彩票,原本只能穿200的球鞋,一下子變成2萬一雙的鞋子,他也成“貴族”了。
在李淵起兵的時候有一個商人名叫武士彠,他是武則天的父親,靠著做木材生意發家致富。
他看好李淵,資助他征戰,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異人和呂不韋,呂雉的父親看中劉邦,他們對寒門子弟有“知遇之恩”,如同相馬的伯樂,這是商人擺脫已有階級,晉升貴族的機會,這一點和西方資產階級革命不一樣,考驗的是看人的眼力。
胡雪巖看準了王有齡,問題是王有齡沒那個命,被左宗棠給坑死了,除了“倒霉”二字真的難以形容。
1861年時黃河改道了,這種大江大河改道往往會和國運有直接關聯。
蔣介石在花園口把黃河給掘開了,人為改變了黃河的走向,對他來說“倒霉”的事就開始接二連三地發生了。
科舉考試是寒門唯一相對公平可以改變自己階級的辦法,只要能考上了進士,就會有很多有錢人找“東床快婿”,他們也是希望能通過聯姻的手段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相對而言武人的社會地位就沒文人那么高了,他們為國出生入死卻得不到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