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東方有個強大的國家,那里的臣民非常幸運,因為他們有個英明的皇帝和一個仁慈節儉的皇后。
然而不幸的是,他們的皇太子雖然有聰明的頭腦,卻有殘缺的身體,皇帝的其他兒子們看到了自己有機會,紛紛蠢蠢欲動。
然而按照東方的規矩,如果皇太子死了,也該立太子的兒子來當儲君。
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皇帝成年的兒子們根本沒有把這個規矩當成一回事。
皇帝娶那么多妾是為了保證有足夠的儲君,同時也是一種政治聯姻,那些妾家事顯赫,有的是重臣的女兒,有的是前朝公主,每一個都那么野心勃勃。
但皇帝的寶座只有一個,于是這些人勾心斗角,彼此傷害,一家人雖然有血緣關系,卻毫無親情可言。
皇帝和太子都愛著皇后,可是皇后的身體卻越來越糟糕了,佛教吸收了太多的錢和人口,幾乎讓那個強大的帝國沒有軍隊,于是皇帝在建國后將道教立為國教,對佛教實行打壓。
為了讓皇后恢復健康,他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廢棄寺廟以此為愛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卻終究還是沒能從死神手中奪回皇后的生命。
皇帝和皇太子都傷心極了,但是皇太子的兒子這時出生了,新成員讓這個悲傷的家庭有了一點希望。
不過這時候的李承乾隨著年歲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開始叛逆起來,皇帝想盡辦法都沒法管束他。
臣子們批評他過于奢華,和宦官玩樂,太子的乳母曾勸說過大臣們,認為太子年齡既長,不宜總是當著面痛加批評指責,但臣子們依舊顧我,抱著被殺頭的風險勸諫,言語之急切恨不得太子立刻聽他的。
后來皇太子開始寵愛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皇帝聞之大怒,將那個俊美的青年殺死,皇太子非常傷心,在宮中為他祭奠。
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并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皇太子時,皇帝卻沉默了。
他愛他的兒子,曾經對太子滿懷希望,然而皇太子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在試圖暗殺失敗后公然謀反。
皇太子在經歷了一系列錯誤的選擇后將自己走上了絕路。
這是許多富貴,并且允許非婚生子女擁有繼承權的家庭經常面對的問題,分家、爭奪家產,昔日親情的偽裝撕了下來,到了搏殺的時候了。
皇帝被國事和家事弄得心力交瘁,于是他找到了一個可以供他逃避的地方,一個年輕漂亮,聰明伶俐的姓武的女孩。
人到中年往往就是這樣,自己身邊可以依靠的人一個又一個走了,只剩下一群要依靠自己的人,沉重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年輕又思想單純的女人能讓他放松。
皇帝很喜歡王羲之的飛白,他就教她怎么寫,在教導的過程中他體驗到了樂趣,于是怎么處理國事他也跟著一起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