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菲茲杰拉德找到伊西多拉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會變成后來那樣。
楞嚴經中曾說,眾生悲求拔苦,仰求與樂,觀音大悲之心也遍布在眾生悲仰心中。
修到了根塵脫離,妄想識心自然不會升起,沒有妄想,心就清凈了,即便誤入鬼國也一樣不會被鬼傷害。
但到了這個境界也就差不多快寂滅了,六根對著六塵,即使不像伊西多拉父親那樣對外面的刺激毫無反應,那也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大家都在往前看的時候,你卻一個概念都沒有,或者說你找到了輪回的根源。再接下來就是“能所雙亡”,即使眼睛睜著,也跟閉著一樣,沒有一個東西被“我”所看見。
山下殺得尸山血海,山上的佛卻還是能看著不出手,刀過如切水又或如風過吹光。如果你想脫離苦海,才上山去找他們,除了地藏菩薩外,漫天的佛都不會主動出手救世,觀音則是聽到了有人叫他,她才會前去救護。
楞嚴經是主張涅槃的,一個人要是還想活下去,就不要“知見未見”,想活就是有欲,這世上還有“我執”的東西。
等波莫納回去后,她就查西弗勒斯給她的蘑菇是什么來頭。
古希臘人將其稱為菲勒斯has,遠古時代被當作復活的希冀。
如果說死去的人渴望投胎,它的作用大概就是像蠟燭一樣將黑暗中迷失的亡靈引領到光明中來,發展到近現代則代表前俄狄浦斯情節和“母親的”。
母愛當然是偉大的,但母親除了孩子之外還有別的期盼的東西,一開始孩子并不知道,后來孩子逐漸努力認同了,母親也是希望得到幸福的,而這個的對象來自父親。當父親由于某種原因導致母親不幸福,孩子就會仇恨父親,導致了快樂的三角變成焦慮的三角。
古代宗教將一切身體的全部看作“滑坡”般的低級,是要全盤否定的,黑暗勢力必須通過懲罰或威脅對之嚴加控制,否則人會不可逆轉的墮落,最終到達萬劫不復。
人逐漸學會不會簡單得追隨一時沖動,是人類成熟過程的一部分,是從兒童到成人過程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延緩,必要時暫時的禁欲,甚至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或良知的過程中選擇痛苦。
哈利波特今年七歲了,都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圖茨和羅哈特也功成名就。要在同齡人都成家立業又或者事業有成時還繼續靜下心來追求自己的目標,并不是所有年輕人都和比爾那樣,遭受漂亮女孩的嘲笑后還能堅持繼續走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事實上成為帕特里夏林奈那樣的古靈閣頂級解咒員以后也可以出書、成為名人,即使他不像某些人那樣功成名就后對前女友報復,也至少讓她刮目相看,后悔自己以前看走了眼。
賽馬場的賭鬼間有這樣一句“玩笑話”,騎師多吃或少吃一塊黃油面包,決定了成千上萬人的幸福與不幸。
托比亞有段時間將“希望”寄托在賽馬上,但他過一段時間后就不再感興趣,一如他許許多多的“興趣”,因此也沒有輸多少,只是脾氣更壞了。
他知道有福靈劑這個東西,怨恨艾琳為什么不給他,但福靈劑哪是能買到的呢
但波莫納可真沒想到托比亞居然會帶西弗勒斯去水族館,他明明
“波莫納。”
她聽到了鄧布利多的聲音,下意識得將桌上的資料都給合上了。
“你怎么來圖書館了”波莫納驚慌得問。
“我聽說,你搜查了女生寢室”鄧布利多說。
“是的,有人告狀了”波莫納問。
“我能問,舍弗勒小姐為什么在寢室里熬魔藥嗎”阿不思問。
波莫納搖頭。
“我讓她放假后跟我說。”
“你去了西弗勒斯那里,拿了什么”阿不思問。
“你懷疑我拿了吐真劑”波莫納開玩笑一樣說。
鄧不利多的藍眼睛透過半月眼鏡看著她。
她不笑了,嚴肅得看著鄧不利多“我不會對學生用吐真劑。”
“如果她不告訴你呢”鄧布利多問。
“那是她的。”波莫納說。
鄧布利多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