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寶掌并未得到非常不同的待遇,可他在危險的關頭,馳援救下了莘邇。
原因何在?因其講義。
他與禿連赤奴的關系不親密,卻為禿連赤奴抱不平,追毆禿連樊,是出於“義”。莘邇沒有很特殊地對待他,甚至鞭打過他,他卻冒險援救莘邇,是因為佩服莘邇領他們獲利的能力,尊敬莘邇給他們分配戰利品時的公道,以及感念莘邇的贈槊之情,也是出於“義”。
索重少年時與令狐奉為友,及長,二人并肩作戰,交情親厚,令狐邕登位,他卻開始與令狐奉作對,原因何在?因其講忠。是以兵敗,不求饒,正冠而死。
找到此類人,利用此類人的價值觀,厚養之,給予恩情,從而得到他們的效死,這是第一種收獲死忠的辦法,可稱“王道”。再一種,可稱“霸道”。
霸道者,便如令狐奉。
莘邇對令狐奉絕無忠誠,卻數次奉令犯險,原因何在?兩人目下利益攸關僅是其次,主要則是因為令狐奉的性格和手段。令狐奉為人猜忌,心狠手辣,起異心者如禿連赤奴,轉瞬慘死,全家被殺,在這樣一個有智謀、有權術、殺戮果斷,行事常出人意料的人面前,誰敢不忠?
想通了厚養無用的緣故,莘邇也就知道了自己接下來該作何改變了。
對蘭寶掌,以“王道”待之。
乞大力此人,殺掉他沒甚好處,并且可能還會引起其部種落的離心,會不利於將要進攻王都的戰事,既然他講出了忠心耿耿的漂亮話,那么就暫裝糊涂,拿住他的話,留待后用。
對從騎們,莘邇本意不想治罪的,大難臨頭各自逃,人之本能,他理解他們。可又不能不治罪,除非以后他不再領兵。領兵想來是必然的,那么此六騎就必須按軍法懲處,要不然,有這個先例在,於日后的戰場上,還怎么約束親兵、部曲死戰?慈不掌兵,意即在此。
因是,對此六騎,莘邇決意行使“霸道”。
依照軍法,作為親兵而臨危棄主將,此乃梟首之罪。
莘邇引諸小率出帳,十二個從騎都已經來了,皆在帳外。
那六個棄他不顧的從騎,俱垂目下視,不敢看他。
莘邇嘆了口氣,令他六人出列,當眾宣告他們的罪過,那兩個后逃的甲士雖有過欲救過他的舉動,可最終仍是逃了,亦無能得免。莘邇宣六人罪畢,將之付與甲士,命按軍法殺之。
余下的六個從騎,此時對莘邇,已經不再只有感激,并多了畏懼。
莘邇溫聲對他六人說道:“劉翁給我說了,昨日戰時,你們在部中跟從劉翁,作事得力。功勞給你們記下,等打下王都,一并酬賞。”
昨天接戰前,令狐奉使人趕著部分老弱,裝作向北逃跑,引起了留在帳區的一些胡牧家屬的騷亂,此六從騎聽從劉壯的指揮,配合監管的唐兵,在平定騷亂中立了點功勞。
六騎皆道:“愿為大人效死。”
這類的話,莘邇現下是不會信的了,一笑了之。
處理完了從騎的事情,莘邇與諸小率又回到帳中,問詢他們各自種落的傷亡情況。
胡牧於昨天的戰斗中,起的多是誘敵、騷擾的作用,沒怎么打近戰。硬仗的話,只有阻擊邕騎朝沙丘沖鋒那一場,而且是很快就潰敗散逃了,故此,總的傷亡不多。
莘邇記下他們各種落的傷亡數字,對他們說道:“我這就去求見主上,為你們討要撫恤。寶掌,你跟我一起。”打發了禿連樊等人回去,自帶蘭寶掌前去求見令狐奉。